秋分时节,两岸竹艺交流中心举办了“竹韵中华”大型展览,展品从爷爷那辈的竹篾册,到当代的两岸竹制和平鸽,再到孩子们的竹片信,整整摆满了十个展厅。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展区的“根脉墙”——用两岸竹的竹根拼接而成,根须在墙后交织,墙前的显示屏上,播放着两岸竹从发芽到成林的全过程。</p>
展览开幕那天,那位台湾老兵坐着轮椅来了,他的孙子推着他,在根脉墙前驻足良久。“你看这根,”老兵指着交织的竹根,“断了吗?没断,还在土里缠着呢。”</p>
陈念台跑过去,给老兵递上只竹制的小鸽子,是他跟着爸爸学编的。“爷爷,这鸽子会飞,能带你回家。”</p>
老兵接过鸽子,手在颤抖,泪水滴在竹制的翅膀上,晕开一小片湿痕,却让翅膀上的“中国”二字更清晰了。</p>
闭展时,工作人员在根脉墙后发现了件特殊的展品——不知是谁悄悄放了片粽叶,和竹根缠在一起,叶尖上用红笔写着“回家”二字,旁边还压着张两岸孩子的合影,照片里,陈念台和林思中正在两岸竹下交换竹片信。</p>
陈砚把这片粽叶收进爷爷的竹篾册,作为新的藏品。他翻开册页,从最早的竹篾图谱,到沈敬之的字条,再到如今的粽叶,每一页都藏着个故事,合在一起,就是部活生生的两岸情缘史。</p>
寒露那天,陈砚带着陈念台去后院看两岸竹。新竹已经长得比竹楼还高,竹梢的叶子在秋风里沙沙作响,像在唱古老的歌谣。陈念台抱着竹身,用小脸贴着竹节,突然说:“爷爷,竹竹在说‘我想台湾了’。”</p>
陈砚笑着点头,往竹根处浇了些水:“它不是想台湾了,是想让台湾回家了。”</p>
夕阳西下,竹影在地上拉得很长,把祖孙俩的影子和两岸竹的影子缠在一起,像幅永远画不完的画。陈砚知道,这故事还长着呢——就像这生生不息的两岸竹,就像陈念台和林思中这些孩子,就像无数个盼着团圆的日子。而他们要做的,就是守着这片竹,守着这份心,让每个来的人都能找到根,让每个走的人都能带着暖,让这门手艺,这方土地,这些牵挂,像竹子一样,一节一节,向着阳光,向着团圆,永远生长。</p>
竹楼的灯亮了,窗台上摆着陈念台画的两岸竹,画里的竹子根在大陆,梢在台湾,中间结满了竹制的灯笼,每个灯笼里都亮着光,像无数双盼着团圆的眼睛。炉子里的火噼啪作响,映着墙上的中国地图,台湾岛的位置被两岸竹的叶子轻轻覆盖,像被温柔地拥在祖国的怀里。</p>
寒露刚过,竹艺工坊的竹楼就飘起了桂花糖藕的甜香。王婆正坐在竹制的蒸笼旁翻糖藕,藕孔里塞着台湾运来的糯米,上面撒着大陆的桂花,蒸汽腾起时,混着两岸竹的清香,在院子里织成张暖融融的网。</p>
陈念台已经七岁了,背着个竹制的书包,正蹲在门槛上给新收的徒弟讲竹篾册的故事。他的书包是沈砚秋用两岸竹的竹丝编的,背带处缠着红绳,绳尾坠着片竹制的书签,上面刻着“念兹在兹”——是陈砚特意让刻的,想让孙子永远记着,有些牵挂要刻进骨子里。</p>
“爷爷说,这册子里藏着会认亲的竹丝,”陈念台翻开泛黄的竹篾册,指着其中一页,“你看这‘归燕篾’,编的时候要心里想着亲人,编出的燕子才会往家飞。”</p>
新徒弟是个来自台湾花莲的小姑娘,叫阿美,父亲是竹艺营的老学员,特意把她送来学手艺。小姑娘捏着竹篾的手还在抖,却听得格外认真,眼里的光像极了当年第一次见到竹篾册的陈砚。</p>
“俺爹说,学会这门手艺,就像在心里种了棵两岸竹,”阿美小声说,“走到哪都能靠着竹根找到家。”</p>
陈砚正在竹楼的工作室里雕刻“两岸同心”竹牌,牌面用两岸竹的竹片拼接而成,左边刻着花莲的太鲁阁峡谷,右边刻着张家界的天门山,中间用竹丝编着颗红心,心尖处嵌着点镇魂珠的碎屑,在光下闪着温润的光。</p>
“这是要送给两岸青年论坛的,”春杏抱着刚绣好的桌旗走进来,旗面上用金线绣着两岸竹的图案,“组委会说要放在主会场的签到台,让每个来参会的人都带块竹牌回去,就像带片家乡的土。”</p>
沈砚秋从台北出差回来了,带回个竹制的首饰盒,里面装着台湾少数民族的竹制头饰。“花莲的老艺人说,这头饰上的图腾,和福建畲族的一模一样,”他打开首饰盒,“他们还说要和咱合编本《两岸少数民族竹艺图谱》,让年轻人知道,咱的文化早就亲如一家。”</p>
陈砚接过头饰,发现上面的竹丝纹路果然和爷爷竹篾册里记载的畲族纹样如出一辙。他突然想起老和尚说的“万物同源”,原来这竹丝里藏着的,不只是手艺,还有被岁月尘封的血脉。</p>
重阳节那天,工坊组织两岸的老人去迷踪林赏秋。老人们拄着两岸竹做的拐杖,沿着新修的竹制栈道慢慢走,栈道的栏杆上刻着两岸的重阳节习俗——大陆的登高望远,台湾的放风筝“放晦气”,图案交错处,都刻着朵小小的两岸竹花。</p>
那位台湾老兵也来了,精神头比去年好多了,手里的拐杖头雕着只竹制的鸽子,是阿美特意给他做的。“这林子比当年我在金门岛看到的还亲,”老兵摸着栏杆上的图案,“那时候总想着‘反攻’,现在才明白,最好的‘反攻’是让两岸的孩子手拉手,在一棵竹子下长大。”</p>
走到镇魂寺前,老和尚正在给两岸竹的新苗开光。他用竹制的洒水壶给竹苗浇水,嘴里念着:“竹生两岸,根在一处,愿此新苗,见证团圆。”</p>
陈念台拉着阿美的手,在新苗旁埋下个竹制的时间胶囊,里面放着两岸孩子的合照、爷爷的竹篾册复印本,还有片两岸竹的竹叶。“等我长大了,就挖出来,”小家伙认真地说,“那时候台湾肯定回家了。”</p>
阿美用力点头,把自己编的竹制平安结放进胶囊:“俺爹说,等台湾回家,就带俺去福建寻亲,俺奶奶的奶奶是福建人。”</p>
夕阳西下时,老人们在竹制的观景台上合唱《鼓浪屿之波》,歌声混着两岸竹的叶声,在山谷里久久回荡。陈砚看着眼前的景象——台湾的风筝和大陆的气球在天空齐飞,两岸的老人在竹下共话家常,孩子们在溪边用竹筏比赛,突然觉得爷爷当年栽下的那三棵楠竹,如今真的长成了片能遮风挡雨的林子,而这林子,正把所有的牵挂都拥在怀里。</p>
入冬前,两岸竹艺联合推出了“竹语ai”项目——用人工智能扫描竹篾的纹路,复原失传的两岸竹艺技法。当机器第一次复原出沈敬之失传的“百鸟朝凤竹丝镶嵌”时,整个工坊都沸腾了——竹丝在屏幕上飞舞,拼出的凤凰一半是台湾蓝鹊的羽毛纹路,一半是大陆丹顶鹤的羽翼图案,展翅时竟在墙上投出“中华”二字的影子。</p>
“这不是机器的功劳,”陈砚看着屏幕上的凤凰,“是老祖宗的念想在指引,是两岸的竹丝在呼应。”他让徒弟把复原图刻在竹制的屏风上,摆在祖屋的纪念馆里,旁边就是爷爷和沈敬之的合照,照片里的两个年轻人,正对着镜头笑得灿烂。</p>
冬至那天,工坊的炉边聚满了人。陈念台和阿美在比赛编竹制的饺子,小家伙们的手艺虽然稚嫩,却编得格外认真;老兵在给孩子们讲当年的故事,说他第一次吃到大陆的饺子,是1987年两岸开放探亲后,妹妹托人从福建带来的,“那味道,和台湾的菜包仔一个样,都是家的味”;王婆在蒸红糖馒头,蒸笼里飘出的甜香混着竹香,让整个竹楼都暖融融的。</p>
陈砚翻开爷爷的竹篾册,发现最后一页不知何时多了行小字,是陈念台的笔迹,歪歪扭扭地写着:“竹竹回家,人人回家。”他笑着提笔,在旁边加了句:“此岸是家,彼岸亦是家,两岸共此家。”</p>
窗外的雪下了起来,落在两岸竹的枝桠上,像给这方天地盖了层白棉被。竹楼的灯光在雪地里晕开片暖黄,和远处迷踪林的灯笼连成一片,像条温暖的河,流淌在岁月里。陈砚知道,这故事永远不会结束,就像竹筏永远漂在河上,新竹永远从土里冒出,念想永远在心里生长。而他们要做的,就是守着这炉火,守着这片竹,让每个来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根,让每个走的人都能带着念想出发,让这门手艺,这方土地,这些牵挂,像竹子一样,一节一节,向着阳光,向着远方,永远生长。</p>
竹楼的门敞开着,风雪吹进来,却带不走屋里的暖。炉子里的火噼啪作响,像在数着过往的日子,也像在盼着将来的团圆。墙上的镇魂珠闪着光,映出满屋子的竹影,晃得像流水,载着所有的故事,流向更远、更暖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