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量身定做
从瑞士载誉归来后,席照和席燧的生活又翻开了新的一页。_?e小?说¤Ce_M[:1S.* ~);无?错°内,容(深秋的北京,金黄的银杏叶铺满了中科院少年班的小路。一个普通的周二早晨,两人正在图书馆查阅资料,班主任李教授匆匆走来。
“快看看这个!”李教授将一份文件摊开在桌上,“国家准备启动"少年英才长期培养计划",你们被列为首批培养对象!”
文件上清晰地写着:“...将为入选者提供直至博士阶段的全程资助,并安排院士级导师一对一指导...”
席燧的嘴巴张成了“O”型:“这...这不就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吗?”
席照的手指轻轻抚过文件上“量子计算与人文科学交叉研究”的字样,眼镜片后的眼睛闪闪发亮:“终于可以系统性地研究我们的课题了。”
然而,选择导师却成了难题。周五的导师见面会上,两位院士同时向他们抛出了橄榄枝。
“来我的量子信息实验室吧!”满头银发的张院士拍着桌子说,“你们的天赋不该浪费在那些"软科学"上!”
“荒谬!”著名人文教授林院士毫不相让,“正是他们将硬科学与人文学科结合的创新,才让世界瞩目!”
场面一时僵持不下。最终,还是姚教授出面调停:“为什么不尝试双导师制呢?让张院士负责量子计算部分,林院士指导人文交叉方向。”
这个开创性的提议得到了所有人的赞同。@′咸°/2鱼a看±书?网{{t _更%新_¤μ最;全+?D就这样,席照和席燧成为了中科院首个“理工-人文”双导师培养的特别研究生,尽管他们还是高中生年龄。
新的学习模式充满挑战。周一三上午在张院士的实验室研究量子算法,周二四下午则跟随林院士学习古典文献学。周五是自由研究时间,两人常常泡在图书馆顶楼的特批研究室里,尝试将两个看似不相关的领域融合。
“《楚辞》中的香草意象与量子态叠加原理有什么共同点?”林院士这个看似天方夜谭的问题,成了他们第一个研究课题。
寒冬腊月,研究遇到了瓶颈。席照连续三天三夜没离开实验室,试图找到一个数学模型来描述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关联。第四天清晨,席燧带着黑眼圈闯进实验室,手里举着一本发黄的笔记。
“哥!我找到了!爸爸二十年前的研究笔记里提到过类似的想法!”
那是席父年轻时未发表的论文手稿,探讨的是“文学意象的数学表达”。父子两代人的研究竟在此刻产生了奇妙的共鸣。
“这简直...像是命中注定。”席照的声音有些哽咽。他立即拨通了家里的视频电话。屏幕那头,席父看到那本泛黄的笔记,眼眶瞬间湿润了。
“这是我当年在牛顿时未完成的工作...没想到你们会以这种方式继续它。”
有了父亲笔记的启发,研究突飞猛进。他们开发出的“古典诗歌量子分析模型”不仅能精准识别不同诗人的风格特征,还能揭示潜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脉络。?;比_奇#2中?,|文a1网 ′μ已<发′¢μ布:最}?*新?~?章<)%节??μ
春节前夕,林院士将他们的论文推荐给了《自然-人文科学》期刊。更令人惊喜的是,张院士为他们争取到了在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上报告的机会。
“这是学会历史上最年轻的主讲人!”张院士骄傲地说,“不过...”他话锋一转,“报告必须用英文,你们准备得如何?”
这个问题让两兄弟面面相觑。虽然他们的阅读能力不错,但学术英语口语却是短板。
接下来的日子,除了科研,他们又多了一项紧急任务——恶补英语口语。莫凡自告奋勇当陪练,每天午饭时间都用英语交流;苏雨晴则找来各种TED演讲视频让他们模仿。
“Quantumcoherenceinclassicalpoetry...”深夜的宿舍里,席照还在反复练习报告开头。
席燧突然从床上坐起:“等等!我们为什么非要完全用学术英语?既然研究的是中西结合,报告方式为什么不能也有中国特色?”
这个大胆的想法让他们兴奋得彻夜未眠。最终,他们决定采用中英双语交替的方式,在严谨的学术内容中融入中国文化的表达方式。
三月的波士顿春寒料峭。当两位身着中山装的少年走上讲台时,全场响起好奇的掌声。席照以流利的英语开场,席燧则用中文古诗引入核心概念,两人交替讲解,配合默契。
“请看这个量子态分布图,它完美对应了杜甫《秋兴八首》中...”席照点击遥控器,大屏幕上显示出绚丽的量子模拟与古诗意象的叠加动画。
报告结束时,全场起立鼓掌长达五分钟。多位世界顶尖学者围上来请教细节,一位哈佛教授甚至当场邀请他们去哈佛做访问学者。
“你们改变了我们对人文研究的认知!”《科学》杂志的编辑激动地说,“这绝对是跨学科研究的典范!”
载誉归国的飞机上,席燧望着舷窗外的云海,突然问道:“哥,你还记得我们初中时那个"追光者"太阳能小车吗?”
席照微微一笑:“当然。从追光的小车到追索诗意的量子模型...我们一直在追寻着光。”
回国后,各种荣誉和邀约纷至沓来。但在一次深夜长谈中,两兄弟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
“我们想暂停一下。”面对四位导师(包括后来加入的姚教授和计算机专家周教授),席照平静地说,“去普通高中完成最后一年学业。”
所有导师都震惊了。“为什么?在这里你们有最好的研究条件!”张院士不解地问。
席燧解释道:“我们想体验完整的青春,和同龄人一起备战高考,参加社团活动...这些经历对我们将来的研究同样重要。”
林院士沉思良久,突然击掌叫好:“妙啊!人文研究正需要这样鲜活的生活体验!”
就这样,秋天来临时,17岁的席照和席燧以插班生身份进入了北京四中高三理科实验班。第一天走进教室,看到整齐排列的课桌椅和黑板上的高考倒计时,两人相视一笑。
“终于可以体验传说中的"高三生活"了!”席燧兴奋地小声说。
起初,同学们对这些“天才少年”敬而远之。但很快,两人就用实际行动打破了隔阂。席照主动帮助同学解决数学难题,席燧则在篮球场上挥汗如雨。他们参加诗歌朗诵会,组织科技社团,甚至一起在元旦晚会上表演相声。
“你们和想象中完全不一样。”班长李晓楠坦诚地说,“原来天才也会熬夜赶作业,也会为考试紧张啊!”
高考前夕,全班同学在教室里挂满了幸运星。席燧别出心裁地用量子公式写了一张祝福卡:“愿每个人的波函数都能坍缩到最理想的态!”
高考结束后的毕业旅行,他们和同学们一起去了青海湖。夜晚的篝火旁,望着满天繁星,席照轻声说:“这才是完整的青春。”
九月,他们以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和人文学院联合录取。更令人惊喜的是,学院特别批准他们继续“少年英才计划”的研究。
开学典礼上,校长特意请他们上台:“这两位同学告诉我们,科学与人文从来不是对立面,而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如今,在清华园的实验室里,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席照在量子计算机上调试算法,席燧则在一旁翻阅古籍,时而激烈讨论,时而会心一笑。窗外,金黄的银杏叶又一次铺满了小路,仿佛在诉说着这个关于成长、关于梦想的动人故事。
而他们的旅程,还在继续向着更远的星辰大海延伸。正如席燧在日记中写的那样:“我们是幸运的追光者,既能看到量子的奇妙,也能感受诗歌的温度。而这,就是最好的时代给予我们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