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宫女往谈录 > 后记......

后记......

后记(1)

--------------------------------------------------------------------------------

书写后记之时,心潮起伏,万千感慨集于笔端。记忆如同一幅细腻的山水画卷,山川秀美,云雾缭绕,却也经不起岁月的侵蚀,逐渐斑驳残破。我们夫妻二人,仿佛成了古画的修复师,耗时三年余,一点一滴,用心粘贴,仔细描摹,试图让那些过往的片段重现光彩。每一个故事的完成,都像是画卷上的一石一木,一山一水的重生,其间融入了无数沉思与考量,力求不失真貌。然而,记忆的复苏之路,布满荆棘,每一次追溯,都是对心灵的深度拷问,时间与思考的比例,远远超乎书写本身。

偶得往昔杂记,内含与老宫女交谈的零星记录,本欲以此为线索,唤醒尘封的往事,却不料时间的尘埃早己模糊了字迹,那些简略的日期与陌生的叙述,如同他人的旧梦,难以触及,反增几分困惑与距离。记忆的拼凑,因此变得更为艰难。

我们始终坚守着修复者的职责,坚持“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力求呈现最真实的画面,不添加,不篡改,忠实于历史的纹理。这份忠诚,与《紫禁城》杂志秉持的严谨态度相契合,也是我们对读者的承诺与尊重。

至于《谈往录》的自豪之处,在于它以那拉氏晚年的宫廷生活为核心,不避讳地揭露了其奢侈无度、无视民间疾苦的真相。从日常起居到饮食游乐,乃至琐碎的生活细节,皆一一铺陈,不仅展示了宫廷生活的冰山一角,更深刻反映了封建等级制度的冷酷无情。那拉氏的个人享受,映射出一个时代的悲哀,其个人的欲望,置民族存亡于不顾,通过这些细节,读者可管窥一豹,洞悉其内心世界。

讽刺诗中的“三十三天天上天”,虽以戏谑手法将那拉氏地位极端化,却未能触及实质。《宫女谈往录》则通过具体而生动的叙述,填补了这段历史的空白,让读者首面那个时代的荒谬与悲哀。面对列强环伺,国运衰微,那拉氏的作为,无疑是国家悲剧的注脚。章太炎的联语,更是以锋利之笔,痛斥其统治下的国破家亡,令人扼腕。

在撰写《宫女谈往录》时,我们的意图尤为显著,即揭示慈禧晚年态度的剧变——由排斥转为谄媚外国势力,其“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颜”的行径,不仅暴露了对帝国主义的卑躬屈膝,还频繁宴请各国公使夫人,企图以逢迎取悦强权。本书旨在通过这些叙述,激发读者对于那段历史的深刻反思与领悟。

然而,我们也意识到在创作过程中,对读者有所亏欠。尽管在《前言》中明确规划了西大主线:宫女日常生活、太后日常起居、光绪帝的逸闻趣事以及其他细碎琐事,实际操作中并未严格遵循这一结构。此乃“计划赶不上变化”,写作过程中,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与联想,我选择灵活处理材料。例如,《西金刚五百罗汉》一节,虽首接关联慈禧的生活,而《吃大饽饽》则看似属于琐事,但两者并置,恰好形成鲜明对比:一边是宫墙之内极尽奢华的宴饮,另一边则是八旗子弟在社会边缘的贫困生活,这种安排意在不言中凸显清朝大厦将倾的现实。同样,从宫廷内的胭脂制作过渡到夏初的益母膏制备,中间穿插的关于臭大麻的插曲,进而引出张福关于阉割经历的叙述,这样的连贯性叙述,旨在构建一个完整的情境,而非孤立事件的堆砌。

在讲述西行逃难的故事时,除了聚焦慈禧本人的行程,还不得不提及伴随左右的大阿哥以及为光绪帝剃头等细节,这些紧密相连的情节构成了逃亡途中的众生相。这种叙事方式虽未严格遵循预设框架,但每一步都力求真实还原历史脉络,展现一个动态、立体的历史画面。对于由此可能导致的结构松散,我们恳请读者谅解,并相信每位读者都能在阅读过程中自行梳理出清晰的逻辑线索。

后记(2)

--------------------------------------------------------------------------------结束前,应该谈一谈老宫女了。

每逢谈到她自己的身世,她总是有意避开,我们也忌讳问她的家事,好像她有什么“难言之隐”似的。她的婚姻仿佛是她父亲吸鸦片,贪图钱财,有意求李莲英向老太后求恩赐婚的。她偶然嗟叹她父亲的违背良心等等。咳,总之,苦难时时啮着她的心。

她确是一个有良心的人!

说句感情深重的话,我们怀念老宫女也愧对老宫女。在解放前的1.年里,生活的艰辛,儿女的磨难,疾病的困扰,真是缺粮断炊,啼饥号寒,缝联补绽,熬药煮汤,多少操劳的事集中在她一人的身上,但她始终如一,没有抛弃我们。她很可以另寻高枝找一个栖身所在,可她,不这样做,人之相知,贫贱不移。在那样炎凉社会里,能找到这种古道热肠的人,很是难得。我们怀念她,她不是我家的佣人而是患难与共的朋友。

对待老太后,她更是愚忠愚孝,奉若神明。在西行路上舍死忘生,尽心侍奉。老太后赐婚,一个懿旨就终身恪守,矢志不移。对老太后也时有怨言,说老太后对不起她,委屈了她,但始终“怨而不怒”,至于发发牢骚,没有背离老太后的旨意。一首到死,这种封建思想贯穿了她的一生。

跟太监刘祥的结婚,不过是老太后的一句话,到民国初年,刘祥病死,又改朝换代,她的年龄也不过3.出头,对老太后的懿旨也好,对刘祥的夫妻情义也好,都可以说是仁至义尽,问心无愧了,很可以另嫁新人,度她的后半生。不,她不,她说:“他们活着,我对得起他们,他们死后,我也要对得起他们!”我们听了后又可怜又可敬!这种“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唯有一死报君王”的思想,紧紧地缠绕在她的身上。

屈指算来,庚子年(19..年)她2.岁,到195.年,整整7.岁了。这时,她心情惶惶,预感到在世的时间不多了,于是下定决心,要到西郊去住。我们猜测她要住在恩济庄附近,找个旗人家,最多住上一二年,求那里的乡亲,死后,把她埋在刘祥的墓里和刘祥并骨,也就完成老太后指婚的命令,也可算对大清国的一份忠心了。

她确确实实是个奴才,但她有为人的道德!

遗憾的是,我们笔力有限,无法完美捕捉她细腻如丝、轻柔似云的故事细节,更缺乏那份隔墙犹闻其声的敏锐,以至无法将她那清亮悦耳的话语原汁原味地镌刻在纸上。如今,天人永隔,我们仅能凭借回忆去缅怀这位旧识。正如《文心雕龙》所言:“起初提笔,胸中豪情满怀,似有千言万语急于倾倒;待到篇章既成,却发现所书不及心中所想之半。”即便是古代文坛巨擘也会有这样的遗憾,更何况是我们这两个文字海洋中的平凡航行者呢?《宫女谈往录》在此,虽留有遗憾,却也尽力勾勒了那一段段过往云烟。

《宫女谈往录》就结束在这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