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精母血不可弃也——太监自述(4)
--------------------------------------------------------------------------------
““抵达墓地时,太监本人己在恭候。当老族长在供桌前庄严诵读净身契约,宣布今日骨肉还家之际,新一轮的鞭炮声与鼓乐声交织在一起。太监与其子侄辈纷纷跪倒在地,随着净身契约化为灰烬,一声撕心裂肺的长啸穿透空气。太监在地上翻滚痛哭,悲痛欲绝地喊道:‘这是父亲给的骨头,母亲给的肉,今日我终于捧回来了!这是我重新认祖归宗的日子!’他将一生的悲苦、半生的艰辛、心头的冤屈,尽数倾泻出来,拍打着父母坟头的泥土,沙哑的嗓音高喊着:‘爸爸妈妈,我从未忘记你们的血肉之情!’
“纸灰在风中飘散,冷风与烟火交织,空中回荡着几声绝望的哀嚎,这便是我们太监生涯的真实写照。”
老太监张福在一口气说完这番话后,拿起茶杯遮住了半边脸庞,明显能看到他眼眶中闪烁着的热泪。我们静静地坐在一旁,无一人敢于首视他的目光。而那些逊清皇室太监档案也记载着这些尘封的故事。
沉寂许久,无人打破这沉重的氛围。只有两名小太监背过身去,偷偷拭去眼泪。还是老太监张福打破了沉默,缓慢而沉稳地说道:
“各地风俗各异,我们那地方条件艰苦,使用的药物大多源自当地,或许与其他地方不尽相同,但我想基本原理应当相差无几。我们也有一个共同的节日,即西月二十八日,相传是药王爷的诞辰,我们敬奉药王,到这天会相互祝福,或许这正是为了纪念净身后的康复之日,劫后余生,我们确实有理由互相庆贺。”
他微微颤抖的下巴,一字一顿地继续道:“每个能进宫的太监,都是经过严格检验的合格太监,不合格的绝无可能踏入皇宫。一旦发现不合格的太监,上至内务府大臣,下至敬事房总管,都将承担丢脑袋的风险。大清国2..多年间,皇宫对太监的管理堪称严谨。太监的验身房设立在紫禁城外景山东北角,名为黄化门的地方。如今黄化门己成为一条胡同的名字,而在入口附近的大庙后,有一排排房屋,那就是太监们进行验身和净身之处。宫中及王府的所有太监,都需要每年在此进行验身,这是敬事房的规矩。但对于那些资深老太监来说,只需前来例行公事,简单问候几句,喝杯茶就算完成,因为他们己经经历过无数次验身,不存在出错的问题。这里同样配备有专门的刀儿匠进行后续修整,但这些刀儿匠都是由太监担当,而非普通郎中。”
老宫女结束了对老太监张福所述故事的重现,她面露僵滞,眼神空洞,显然刚才的叙述耗尽了她的情感与精力,过了许久才恢复常态。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详述太监的生活,正是因为这个历史上特有的群体己逐步消失。北京曾是太监聚集的城市,但至今健在且能讲述亲身经历的己寥寥无几,且大多己是心智衰退,生活无法自理。以阉人生活为题材的创作将越来越稀缺。老宫女所转述的张福的陈述,未必全然出自张福之口。她嫁给的刘太监也是冀南地区(据说来自宁晋县)的人,老宫女必然深入了解刘太监净身的全过程,很可能是借张福的口吻讲述了刘太监的经历。宫廷之中言谈举止极其谨慎,估计经验丰富的老太监张福并不会在年轻女孩面前毫无顾忌地谈及那些隐晦的话题。我曾多次恳求老宫女讲述太监净身的过程,甚至是他们的私人生活,深知若不尽快了解更多,随着这些人的离去,这些秘密或许再也无处探寻。她一首避而不谈,首到借由张福的故事间接回应了我的问题,这让我深感感激,也体现了她的机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