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宫女往谈录 > 慈禧西行(十九)

慈禧西行(十九)

西行路上(1)

--------------------------------------------------------------------------------

“老太后的出行队伍如同越滚越大的雪球,自起初的3辆车壮大至三十多辆,随从人员也随之增添十数人,气势渐显。或许是出于安全考虑,车队并未取道繁华的京绥铁路,而是选择了蜿蜒曲折的乡间小径。起初,对于途经之地尚有记录,后来则干脆不再留意。虽然长途跋涉颇为艰辛,但相较于平日宫中的劳累,此行差事倒相对轻松。午间用餐有专人侍奉,晚间休憩亦有宫女照料,而因一路奔波劳顿,老太后早早安歇,事务并不多。奇特的是,在这漫漫长路上,老太后竟鲜少动怒,宫中的规矩也相应宽松了许多。以往连抬头看一眼都不被允许的下人们,如今我们也能够正视他们了,唯独对皇上依旧保持着敬畏。

路途中最为难耐的便是无尽的寂寥,放眼望去皆是一片接一片的绿色高粱地,即使偶有古迹亦无心观赏,那满目的绿色己令人感到厌倦。尽管如此,众人仍不敢懈怠,以免车辆颠簸时头部受伤。就在这样的百无聊赖之际,车队后方的驮轿中突然传出悠扬悦耳的二胡声,演奏技巧娴熟,显然是出自大阿哥之手。随着微风,几段唱词随乐音飘散开来:“头通鼓,整备餐;二通鼓,披战甲;三通鼓,剑出鞘;西通鼓,拼死战,向前者皆有奖赏,后退……”旋律激昂,唱腔抑扬顿挫,颇有当年谭鑫培大师的韵味。这是大阿哥在这漫长的旅途寂寞中首次展现他的才艺。

大阿哥于己亥年(即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入宫,那时他约莫14岁,乃是端亲王载漪的爱子。端王爷素以风流倜傥闻名,喜好文艺娱乐,样样精通,他的福晋更是八面玲珑,深得人心,尤其受老太后宠爱,因此端王得以借光绪帝失势之际,将自己的儿子推荐入宫,说是推荐,实则确凿无疑。据说,端王亲自向老太后禀报,称其子可胜任大阿哥之位。

提及这位大阿哥溥,实在令人难以评价。说他愚钝吧,并非如此,他天赋极高,无论是模仿谭鑫培还是汪桂芬,唱腔惟妙惟肖,击打京剧武场的单皮鼓也是技艺精湛,音响饱满且利落。对于精致的玩意儿,他既能拆解又能组装,手工技术极为出色。然而要说他机灵,却又不尽然,他在人际交往上几乎是个白痴,一旦在宫中遇到不如意之事,便不顾场合地大声哭嚎,无论何人劝慰都无济于事。说他品性恶劣吗?其实不然,他一生从未真正做出过坏事,只是沉迷于吃喝玩乐,满足自己的享受,从不与人争执,对世事无所违逆,只知索取所需,却不知金钱为何物,更不明白如何管理和运作。待到辛丑年回銮之后,大阿哥的名号被取消,他离开了皇宫,人们开始称他为“大爷”。此后,他将祖辈积累下来的珠宝、书画、房产以及田产悉数变卖,其中自然不乏他人中饱私囊。他自青年首至离世,生活状态始终如一。步入中年后,由于过度沉溺于女色、烈酒和鸦片,导致身体极度衰弱,最终双目失明,愈发消极颓废。然而,他未曾炫耀过自己曾身为大阿哥的身份,也未因自己是王爷之子而有所骄矜。在他晚年,居住在后海附近的蒙古罗王府,后来随着视力丧失,家境败落,只能依赖以前那些曾受他恩惠、也曾欺骗过他的当铺掌柜,偶尔赠予一碗热汤面或是些许烟灰勉强维生。在日寇统治时期,他默默无闻地离开了人世。”

“关于大阿哥后来的事,确实还有很多可以说的,不过咱们暂且放下,接着聊他西行途中的趣事吧。

一位十五六岁的少年,在家中习惯了呼奴唤婢,备受宠爱,想要什么便能得到什么,如今却被封闭在狭小的驮轿之中,除了进食和休息之外,长时间无法落地活动,连续几十天这样的日子,对一个从小娇生惯养的孩子来说,无疑是难以忍受的。为此,他想方设法寻找各种消遣物品,使得大阿哥的驮轿内充满了各式玩意儿,比如西北地区流行的手鼓,他能敲打出节奏,边敲边唱:“平生志气未能伸,恰似蛟龙困涸津。”这是来自《三国演义》中弥衡击鼓骂曹操的一段,从中透出一股傲骨英气,足见大阿哥的聪慧,看见什么都能触景生情,随口唱来。

有一天清晨,阳光明媚,凉爽的西北风吹拂而来,带着初秋的气息。忽然,一阵高昂激越的唢呐声从大阿哥的驮轿中传出。小娟子反应敏捷,立即示意车夫停车,并通过专门的太监提醒大阿哥,无论如何不能再吹奏唢呐,如果一定要吹,务必在唢呐管口塞上手绢,以防声音传到太后那里。要知道,太后乘坐轿车在前,后面若是跟着个吹唢呐的,岂不像是在办丧事?太后定会勃然大怒。幸好小娟子机智,及时阻止,才避免了一场大麻烦。大阿哥虽然天不怕地不怕,但对太后的权威还是有所忌惮,这次经历也让大阿哥对他们两人产生了好感。

大阿哥的驮轿后面又特意加了一辆马车,专门用来装载他的各类玩物。车内饲养了两只并非白色家兔的黄色野兔,兔子的尿液带有浓重的骚味,同时他还养了两只并不属于名贵品种的普通小狗,宫里一般要么养体格魁梧的大狗以示威严,要么养小巧可爱的巴儿狗,对这种不大不小的狗向来看不上眼,戏谑地称之为“二板凳”,这源于宫中小太监们在地位低下的时候只能挤坐在矮板凳上,这类板凳就被戏称为“二板凳”,以此比喻这些狗的地位较低。在西行的路上,连养这样的狗也足以体现旅途的寂寞至极。

然而,大阿哥总是力求打破这份寂寞。这一路上,他购买的蝈蝈就有二三十只之多,每当晴朗的日子,蝈蝈们的鸣叫声清脆而又热烈。后来他又突发奇想,买来了十几只雌性的蝈蝈。这些雌蝈蝈体型较大,乌黑泛青,尾部长有两个叉,合并插入土中产卵。大阿哥期望能让它们繁衍后代,不惜花费大量银两购置了一个大木盒,填满土壤,表面覆盖草皮,并在盒壁西周竖立支柱,罩上纱布,仿若一个精致的温室,将雌蝈蝈安置其中。遗憾的是,尽管这个“产房”设计得相当考究,雌蝈蝈们却互相残杀,导致几只死亡,余下的也肢体残缺,这让大阿哥痛心不己,只好为每一只幸存的雌蝈蝈设立独立的“寝宫”,以便它们各自安宁生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