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宫女往谈录 > 慈禧西行(二十)

慈禧西行(二十)

西行路上(2)

--------------------------------------------------------------------------------

大阿哥期盼己久的喜悦之事终于降临。

京城有人专程抵达,端王府特意为大阿哥捎来了两样稀罕之物。在大阿哥眼中,那些诸如珍珠翡翠玛瑙之类的冰冷硬物并无太大吸引力,因为既不能吃,也不能把玩,算不上真正的宝贝;唯有鲜活灵动的小生物,能供人赏玩逗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宝贝。这一次,端王府派人给他送来了两只十三陵特有的油葫芦,这让大阿哥欣喜若狂。

这两只油葫芦正是赫赫有名的十三陵特产。

宫廷之内的人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失去生育能力的太监,另一类则是孤寂度日的老宫女。他们都生活在极度的空虚和无聊之中,竭力寻求精神寄托,却始终无法排解那份深深的孤独。故而,他们纷纷外出搜寻各种有趣的玩意儿,而十三陵的油葫芦就是其中备受青睐的一种。每逢白露时节,后门桥以南一带便会聚集许多售卖油葫芦的小商贩,他们选择这个地点,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吸引宫中的买家。景山西侧板桥区域、景山东侧黄化门周边以及北海东侧内宫监附近,这片广阔的地域是太监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太监们下班后常在此处饮茶听书,遇到新鲜玩意儿便买回去献给主子,不仅花费不多,还能博得好脸色,因此顺应时令的各类小玩意儿在此时层出不穷。

据小太监们得意地讲述,京西的油葫芦身形光滑,被称为“草油葫芦”,虽然不爱鸣叫,但却活泼好动;而十三陵的油葫芦则较为稳重、勤于鸣叫,被誉为“山油葫芦”,生命力更为顽强,甚至能存活至大寒时节。二者色泽也有所不同,十三陵的油葫芦呈现青色,犹如螃蟹壳般的色泽,故被称为“蟹壳青”;而京西的油葫芦颈部下方偏红,喜跳跃而不安定。选购油葫芦的关键在于听其鸣叫,十三陵的油葫芦善于鸣叫,每当夜幕降临,便开始整夜不间断地歌唱,声音高低变化丰富,节奏快慢自如,持续不断地发出嘟噜噜的声音,与蟋蟀单一的鸣叫截然不同,其声音婉转悠扬,引人入胜,对于那些长夜难眠的宫妃们而言,犹如有了个陪伴度过漫漫长夜的伙伴,尤其是在秋风秋雨之中,更显得格外贴心。因此,秋季在宫中养油葫芦成为了一种风尚。

此次送给大阿哥的油葫芦,被精心地装在特制的油葫芦罐中,罐子是由宫中及各王府特别定制的“范子货”。春季种植葫芦时,选用的是结小葫芦的亚葫芦品种,待葫芦结果时,将其放入一种名为“范”的模具中生长,使其按照模具的形状发育。“范”的形状各异,有方形、圆形或扁形,内部雕刻着各种精细美观的纹饰。待葫芦成熟后,经过打磨抛光并涂油处理,便成为一件精美的工艺品。负责送油葫芦的太监将装着油葫芦的精美葫芦罐小心地揣在怀中,以保持温度,足见这两只油葫芦的珍贵程度,这也难怪大阿哥会如此欢喜,他甚至还私下里让小太监把油葫芦展示给我们看,借此表达他对我们的亲近与友好。

让大阿哥最为兴奋的莫过于在雁北地区的一次临时驻留。那一天,时间尚早,一名小太监从外面带回了几只鸽子,起初并未引起太多注意,然而当展开鸽子的翅膀时,却发现它们竟然拥有乌黑色的头部和翅膀。原来,这是罕见的铁翅乌品种,北京城尚未引进此种鸽子,大阿哥顿时欣喜若狂。彼时北京常见的仅有铜翅乌和棕头棕翅的鸽子,铁翅乌(黑头黑翅)却是少见之物。次日行程中,大阿哥特意让小太监提着篮子向我们展示,并透露他己经请当地人帮忙收购更多的铁翅乌。过了几天,大阿哥再次让小太监传达信息,告知我们这种鸽子虽然飞翔姿态优美,但飞行能力并不突出。至今在北京民间还有这样一句俗语流传:“十个乌九个懒,只要有一个好就不差。”这句话便是大阿哥在西行路上随口吟唱而出的。

作为大清朝最后一位被指定为太子的人物,大阿哥留下的印记似乎只剩下这句口头禅,然而世人大多并不知晓这是出自大阿哥之口。我们在西行的路上,车轿相连,同行约两个半月,尽管身份有尊卑之别,性别有男女之分,但他那颗童真的心时常展露无遗,他完全不了解作为一个皇帝需要承担的责任。我实在不明了老太后执意让他准备继承皇位的初衷。每当秋高气爽之时,蓝天之上翱翔着成群的鸽子,我总会想起大阿哥,想起他钟爱的铁翅乌。

唉!知晓末代太子事迹的人或许己经屈指可数了。大阿哥就像一个被人摆布和嘲笑的孩子,而对他影响最大的玩弄者恰恰是他父亲端王。

端王费尽心机、迫不及待地希望儿子登上皇位,从而自己能成为太上皇,掌握更大的权力。俗话讲,“知子莫若父”,端王深知自己的儿子并非真龙天子,更像是条泥鳅,正因如此,他觉得儿子登基对自己更有利,可以随心所欲地行事。面对年逾七旬、寿数有限的老太后,端王自觉威望不足,便投机取巧,利用义和团运动推行扶满排外政策,以迎合老太后的心意。然而,正是这一举动,酿成了国家空前的浩劫,这一切的背后推手,归根结底,还是指向了大阿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