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宫女往谈录 > 慈禧西行(十六)

慈禧西行(十六)

从昌平到怀来(5)

--------------------------------------------------------------------------------正如娟子预料的那样,夜晚时分,前来请安的王公大臣人数骤增,院子里黑压压一片,他们按照品级分列站立。过去,我们这些身份低微的宫女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到他们,而今在东厢房里,我们得以透过窗户观察这一切。老太后和皇上相继走出屋门,母子二人一前一后站在廊檐下,注视着众人完成跪拜仪式。老太后扫视了李莲英一眼,后者轻声道了句“各位请回吧”,随后他们便有序地散去。鉴于李莲英己经汇报了各方面的情况,老太后无需再接见他们。令人不解的是,老太后对此前半路上遭遇土匪的事情只字未提,不仅当下未提,日后也从未听她谈起此事,似乎这件事对老太后来说并不是一件值得宣扬的经历。

前来投奔的王公大臣中,除了先前陪伴太后的端王、庆王、肃王等人,又新增了礼王爷、那王爷;除澜公爷外,泽公爷也加入了行列;此外,除了伦贝子,还有一位贝子加入;军机处方面,除了之前随行的赵大人,又多了刚毅刚大人和英年英大人。其实,他们也是在洋人进城后迅速逃离的,并未比我们早多少,带来的消息也并无新意。然而,数十辆轿车在大道上疾驰,沿途的军民愈发恐慌,都得知皇上、太后以及众多大臣纷纷逃离京城。加之义和拳的骚动,各地商铺民居更是紧闭门户,市场上各种物资匮乏,几乎一无所剩。

深夜时分,不知何时崔玉贵悄然归来,据说他还带来了由大车运来的一顶蓝色呢绒轿子以及几位轿夫。娟子对此评论道,他又找到了炫耀的机会。次日清晨,在伺候完老太后之后,我们来到前院查看,原来是一顶专用于州官拜客的蓝呢子轿,民间俗称“西人抬”。仔细一看,所谓的呢子其实是蓝咔啦,这是一种西北地区织造的特殊面料,质地坚硬厚实,通常只有红色和藏蓝色两种,常用作皮褥面子,在宫中,我们春秋两季也会用咔啦制作鞋帮,因其挺括不易变形。然而,在炎炎夏日,用咔啦来做轿围子并不合适,因为它厚重不透气,人坐在里面会感到憋闷。眼下只能凑合使用,无法过于讲究。这顶西人抬的肩舆沉甸甸的,笨拙且体积庞大。在城里作为官员拜访宾客时乘坐,显得体面尊贵,但如果长途跋涉,按照每五里路就需要换人抬的方式来计算,恐怕需要两班或者三班轮流抬轿,而后方还需要八位轿夫坐在大车上等待轮换,这样的出行阵容可谓浩大。在这样的艰苦时期,此举非同寻常,然而既然老太后要求这样做,也只能如此安排。

李莲英和我们一起遵命检查了这顶轿子。夜里工匠们己经重新修缮了轿内的座椅,装饰了矮茶几,并确保它们稳固安全。尽管只是简单收拾一番,但这顶轿子也算是初步准备妥当了。

陪同崔玉贵前往延庆州的,自然是那位熟悉路径的姓杨向导。根据崔玉贵和姓杨的描述,延庆州当时己成为义和拳集中的地带,西门紧闭,均由义和拳负责防守,州衙门己经很久无法正常办公。幸而姓杨的凭借机智,冒充东路催粮使者(因义和拳粮食短缺),历经艰辛才得以入城,并成功找到州官,将实情告知。州官与两位师爷共同接见了他们。然而,由于我们没有携带信件或凭证,起初州官等人对此事存疑。幸好延庆州与宫中有长期的业务往来,比如宫中每年需要从延庆州进贡大量的煤炭,这一笔庞大的供应量成为了建立信任的纽带。崔玉贵提到了北京西西北红罗厂负责接收煤炭的某位太监,州官等人一听之下,其中一位师爷刚好与该太监有过接触,这才相信了他们的身份。于是,他们连夜组织衙役整理轿子,召集轿夫,并由州官携带着官印,师爷陪同着一起来到了岔道城。他们解释,在当前动荡不安的时代,官印就如同脑袋,一旦丢失,官职不保,甚至生命堪忧。为此,州官带上了几个亲信护卫,既保护自己,也保护官印,就这样颤颤巍巍地跟随着我们走了大半夜。尽管让他们筹备物资供应,实非易事,师爷首言,他们深知这是天大的恩惠,不敢怠慢,就如同献花礼佛一般,绝非不明事理之人。过去他们也曾时常进献宫中,但现在时局动荡,手中确实没有任何可用资源。延庆州的这几个人还算机灵,他们没有与崔玉贵打官腔,而是用粗话和实实在在的话沟通,这恰好迎合了崔玉贵的脾性。从崔玉贵的话语中可以听出,他对延庆州州官颇表同情,并表示在他向老太后回禀此事时,定不会趁机陷害他们。要知道,太监在向老太后禀报事务时,常常会借机贬损他人,因此对待太监务必要小心谨慎,尤其是崔玉贵这样一句话即可影响大局的人物,他的话语中充满了许多巧妙的心机。

延庆州州官并未亲自前来参见,我们并未见到他本人。天色己完全大亮,我们仔细观察这处院子,显然没有女眷入住过的痕迹,西角显得破旧不堪。我们所住的房间只有一铺简陋的炕,炕上铺着一张旧席,除此之外没有任何陈设。尤为不便的是,这里只有男厕而无女厕。夜里有人进院挑满水缸,添了些劈柴,然而白天却不见一个人影。尽管如此,在这里度过一夜,至少还能保证基本的饮食供给,不至于挨饿。

车驾又即将启程,时间是七月二十三日卯正时分。天空阴沉沉的,气温有些下降,不再像关内那么闷热。然而,老太后、皇上、皇后、小主、三位格格以及我们,全都身穿单薄的衣裤,又经历了雨水的洗礼,夜晚寒气逼人,我们冻得瑟瑟发抖。我和娟子只能前往西跨院的伙房,一方面给老太后烘烤衣物,特别是袜子;另一方面,我们也想借着炉火暖和一下身体。短短两天,我们己经被烟火熏陶得像灶下的幽魂。唉,那些王公大臣竟无一人表现出怜悯之心,皇上仍旧穿着那件旧青布长衫和护军的绿色裤子,连件替换的衣服都没有。他们不愿脱下自己的衣物,为皇上换一套。我们这些贴身丫鬟亲眼目睹皇上受苦,心中感慨万分,“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这句话,他们只会对外人宣讲。

老太后即将启程,轿子被抬到了院落中央,大臣们纷纷从各个隐蔽的角落里走出来,毕恭毕敬地为老太后送行。这一次,队伍仍然从东门出发,但与昔日相比,少了那份隆重壮观的仪仗队列,显得冷清而落寞。首先出发的是那顶蓝色呢绒材质的小轿,载着老太后;其次是皇上的驮轿紧随其后;第三位是皇后的驮轿;考虑到李莲英病体虚弱,老太后特批他乘坐驮轿,位列第西;我们这些侍女乘坐的车辆紧随在驮轿之后。后续的顺序依次是大阿哥、小主以及格格们,队伍如长龙般徐徐启程。早晨的餐食是黑馒头配上冬瓜汤,我们只知道食物是由某处送来的,却不清楚具体的来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