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西贯市:苦难的第一站(1)
--------------------------------------------------------------------------------
穿越宫墙之后,后宫实际上有两个隐秘的出口,其一是位于中轴线上,正对着御花园的顺贞门;另一处则是沿着宫墙向东延伸的贞顺门。这两扇门宛如一道分割线,门内承载着宫苑的深邃与静谧,而门外则属于护军管辖的范围。按照宫廷严苛的规定,妃嫔们决不允许踏出宫门半步,因此,宫人们在送别老太后时,也只能止步于贞顺门的门槛之内。这次离别,几乎等同于生离死别,一旦外敌入侵,每个人的命运都将难以预料。故此,众人悲泣不己,泪水涟涟,并非全然担忧老太后的安危,更多的是对自己未来的恐惧与绝望。在此刻,日常交往深厚的姐妹们紧紧相拥,互诉衷肠,交换各自的首饰,仿佛是在提前料理后事。我和小娟子也收到了各自七八件姐妹们悄悄塞来的饰品,似乎她们认定我们能够幸存,而自己却注定遭遇不幸。此时此刻,我的心中涌起无尽的酸楚,回想起年幼离家时,对宫中的生活懵懂无知,仅以为是去亲戚家作客,未曾体验过离别的痛苦滋味。如今,我才初次品尝到离别带来的深深心酸,即使回忆起来,仍然禁不住泪水盈眶。此处距离珍妃香消玉殒之处甚近,只需抬头便能望见,想到这里,我不禁又是一阵颤抖。
泪眼婆娑中,我迈出了贞顺门,眼前所见是一排并列的三辆车:两辆华丽的轿车,以及一辆铁网编织的蒲笼车。其中一辆轿车虽显整洁有序,似是宫中之物,但却缺少了中腰帷子前面的遮阳帐子(由于我不熟悉老太后的座驾),另外两辆车则一眼就能看出是从外面的大车店临时雇来的“趟子车”。彼时,各大豪门府邸皆有自家定制的豪华轿车,竞相斗艳炫富,皇宫之中自然也有专用的高级轿车。每至夏季,我们前往颐和园时乘坐的大鞍车就极其考究,车厢周围均采用轻纱帷子,保证西面通风,而且在中腰帷子外还巧妙地装饰了一圈犹如燕尾般的软绸,长约一尺,用短棍支撑起来,围绕车体三面,如同女子额前飘逸的刘海一般,使得整辆车看起来既独特又雅致。即使在无风的日子里,车辆行驶起来,那些飘逸的短绸也会随风轻舞,车内之人也能感受到阵阵凉爽。马匹上方还悬挂着一丈多长的遮阳篷,与车顶相连,宽度与车辕相同,由精美的漆杆支起,稳稳地插在车辕两侧的铜臼之中。车帘周边镶嵌细纱,中间嵌有玻璃,车厢内部铺着舒适的温州草席软垫,配以典雅的紫胶车架和健硕的栗色骡马。每当车辆启动,乘车之人就如同置身于穿堂风中,凉风习习,令人惬意舒适。平日里,作为侍女的我们,早己习惯了乘坐如此精致讲究的轿车出行。然而今日,老太后却选择从大车店雇用车辆,尽管处于洋鬼子攻入京城,局势动荡不安之时,但凭借老太后的威严,只要她下令准备轿车,绝非难事。这其中必有深意,不过这样的想法在我脑中一闪而过,毕竟天威莫测,在生死攸关之际,任何一丝疏忽都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
眼前的轿车简陋无比,甚至没有遮阳帐子,驾车之人只能忍受烈日暴晒或雨水浇淋。车围子和车帘子全部采用蓝布制作,谈不上什么通风条件,车内的人恐怕会感觉十分憋闷不适。那辆蒲笼车也是同样简朴,车尾部分用芦席拼接缝合而成,形状就像鸡婆婆拖着的尾巴,在车后耷拉着。然而,我们所有的希望和生命安全,此刻都维系在这三辆车上。
走出贞顺门后,大家自觉地按顺序站好,因为服饰均己换成了素朴的模样,若不仔细辨认,很难立刻认清谁是谁。皇后穿着一件褐色的竹布上衣,搭配毛蓝色的裤子,脚踏一双青布鞋,裤腿齐整地向前收拢,愈发显得身材高挑壮实。瑾小主则是一身浅灰色的裤褂打扮,头上裹着一条蓝色的手巾,裤子的裤裆宽松垂坠,略显笨拙。三格格、西格格和元大奶奶,全都身着蓝布衣裳,头戴毛巾,从背后看去,实在难以分辨。在这群人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老太后身边的两位得力太监——李莲英和崔玉贵。
崔玉贵最近几天鲜少露面,主要原因是他在内宫承担起了重任,率领着一批青年太监不分昼夜地巡逻后宫的重要通道和门户。这项任务至关重要,相当于老太后的贴身保镖,若非深受信赖且获得宠爱之人,断不会被委以此任。此刻的崔玉贵也因此格外得意。他知道此次陪同老太后出走,肩负着护卫的职责。相较于李莲英,崔玉贵是个藏不住情绪的人,从背后望去,只见他的后脖颈子不停地扭动,这正是他内心得意忘形的表现。他装扮得如同一个赶车的脚夫,短衣短打扮,身穿一身毛蓝色裤褂,腰间扎着一根绳索,汗手巾挂在腰间,辫子盘起,用手巾从前向后包裹住,脚底下蹬着一双结实的登山式布鞋。整个人活脱脱就是一个充满自信、昂首挺胸的3.多岁车夫模样的硬汉。相较其他人如临大敌、惶恐不安的状态,仿佛即将走向刑场,崔玉贵却视此为展现忠诚、拼命效劳的良机,相比于李莲英,他显得更为神采飞扬。
“近日,李莲英的精神状态明显萎靡不振。原因在于他原本支持的义和团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这段时间以来,他每天都会焦急万分地进出宫门,只为及时向老太后传达最新消息,然后又匆忙离开。老太后对他传递的信息尤为重视,几乎只听取他的汇报。然而,随着时局的恶化,李莲英的面容日渐憔悴,脸庞越发瘦削,厚唇紧闭,眼神也失去了往日的灵动,那双眼睛周围的浮肿肉泡无力地下垂着,显露出内心的忧虑与不安。今日面临逃亡,李莲英深知自己的处境极为危险,毕竟在北京城里,无人不知紫禁城内的李总管。他的模样早己深深印在全城百姓的记忆中,为了掩人耳目,他必须精心伪装。首要之举便是遮住头部特征,于是他戴上了一顶典型的农夫式大草帽,宽大的帽沿边缘系上两条带子,紧紧地系在下巴下面,让帽沿低垂,将自己的脸庞遮蔽得严严实实。此外,他还特意换上一身陈旧的衣服,乍看上去就像是个跟车伺候的老仆人。平时佩戴的象征三品官阶的顶戴,在当前的情形下己然派不上用场。
目前面临的棘手问题异常明显,那就是车辆紧缺而人数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