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是年纪男人, 现在活干不好,以后活未必干不好,两人这年纪还能干不少年。
其实洪叔更想被分配的是叶榆,可惜叶榆被第三组抢去了。
他当初怎么没看见叶榆是个潜力股以为她是个娇生惯养城里人呢?主要还是知青来的那个下午, 偷偷去看知青时被她的外貌长相给糊了眼。
洪叔一想到这个,悔的有点肝疼, 他觉得自己一向比其他小组长聪明,偏偏在这件事上终日打雁,叫雁啄了眼。
不过既然已经接手韩景和徐飞,洪叔对于他们一开始的糟糕表现也早有心理准备,专门派了两个经验丰富的老手指点他们。
有了老手的帮忙,韩景和徐飞果然好了很多,不像第一天那那么无头苍蝇四处乱窜,至少有了参照物,也终于慢慢上手。
但体力劳动毕竟是体力劳动,劳累与艰苦无法改变。
韩景和徐飞秸秆砍了一个小时,腰酸到不行,玉米叶刮得他们脸上手上又痒又疼,还有不知名小飞虫。
哨声一响,村会计巡视一圈,两人一个上午各自获得3个工分,这个成绩不说多优,但也没特别拖后腿。
韩景非常高兴,炫耀自己比一天的1个工分进步不少,而累得坐在地坎上的徐飞也配合地跟他击了个掌。
村里人不明白他们在得意什么,三分几乎是组里最差水平,有人得了满分都没得意,他们还真是少见多怪。
但洪叔这样的聪明人或部分老一辈看韩景二人的目光带着满意甚至欣赏。
这俩小子活目前干的虽然还一般,但胜在性格敞亮,没坏心眼,干活一般学习便罢了,同一小组最怕的是那种背地里使坏的,人品比什么都重要。
与叶榆、韩景、徐飞相比,花菲菲所在的工作相对轻松许多,尤其因第四小组的小组长正是村里的妇女主任白云婶。
作为一名妇女干部,白云婶觉悟很高,常常奔波处理村里各家各户大大小小的家庭矛盾,虽不一定都解决,但绝对热心,她对对于女性也有一种天然的怜惜。
花菲菲不仅是个年轻姑娘,长得瘦瘦小小,跟个孩子似的,脸又是可爱的苹果脸,嘴巴在不面对叶榆时还是很甜的,自然收获到包括白云婶在内不少婶婶婆婆的怜惜。
今天上午,花菲菲甚至不用下地,干的是协助两位婶婶喂猪一事,两位婶婶也是和白云婶走得近的村民,都很热心开朗,对于知青善意大于恶意。
队里的猪都是集中在一块儿养的,一年大概在五至八头,具体多少,得看公社分给每个生产队的具体指标。
没有生产队不乐意养猪。
养六头猪,上交四头,年底全村村民便可分两头猪;养八头猪,上交五头,剩下三头;养十头猪能剩四头。
养的猪越多年底分的肉越多。
当然,养猪也不是没有风险的。
猪瘟是最大的风险,白白忙碌一年多,最后什么都没有,为了不让猪生病,喂猪的往往是固定的两人。假如附近有大队得猪瘟,连上山砍猪草的都是固定的人,并且除了喂猪,他们什么都不干。
此外,养猪也是有标准的。
所有上交的猪比如满贯,即至少达到120斤,如果没有达到,明年养猪指标会被减少;若是超过120斤,多出的猪肉会以一元乃至几元的价格被农科站收购,然后换算为分红分给村里人。
听起来120斤不是很多,但队里可买不到猪饲料催熟。
花菲菲一开始便学着和婶婶们搞猪食。
这个时代的猪食主要包括麦麸、豆饼、猪草三种。
麦麸又叫麦皮,顾名思义,是小麦加工面粉的副产品;豆饼则是大豆榨油后得到的油饼。
婶婶说麦麸可咯口子了,豆饼比麦麸咀嚼起来更软更细,猪更爱吃。
“婶婶为什知道呢?”
花菲菲这话一出,两位婶婶都笑了起来,她也不傻,立刻反应过来自己闹了笑话。
人为什么知道麦麸豆饼的味道?当然是他们吃过啊!人为什么会吃猪饲料?在缺衣少食的时下,当然是食物不够,饥荒年代不得已的选择而已。
花菲菲意识到自己这么问,与历史上“晋惠帝何不食肉糜?”有异曲同工之妙,尴尬地挠挠脸,说:“不好意思啊,我又闹笑话了。”
“没事,没事,”对面大婶摆了摆手,“你们城里吃的是商品粮,都是去了壳的面粉,不知道麦麸也不没什么。”
花菲菲当然不会再说什么自己家乡那边主食大米,面粉都是细面的富强粉,小麦更是打着灯笼没处找。
另一位婶婶感叹:“这豆饼不仅比麦麸好吃,还更有营养,猪吃了会长膘,可惜就是数量不够。”
队里哪个人家里榨那么多油啊?大豆本来就是粮食的一种。
且村里没有榨油机,榨油只能去红旗大队或镇上,榨一次需要付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