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印发大明宝钞相当于凭空生钱,白来的钱,能帮助自己干大事,不印白不印!
而现在如果朝廷有了白糖买卖的收入。
那么,自己曾经构想的那些事,都没问题了,下西洋迁都修运河修长城修大典,全都能做了!
朱棣是一位有远见的君王。
加上他得位不正,很希望在位时能做出成绩,做出一些对后世有意义的事情,为大明开创一个盛世。
然而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朝廷每年税收上来的钱粮有限,开支却很巨大,很多事情就因为缺钱,寸步难行。
一场关中大旱,就让国库告急。
但如果朝廷能够从白糖买卖中盈利,充入内帑,不说能解决全部,至少步子能迈大一些。
“看你的意思,你应该是掌握了制白糖的秘方,能产出的远不止这几百斤吧?”
张軏点了点头,道:“唔,确实不止。不过咱们现在使用的还是土办法,每天的产量还是太低了,讲道理,一天就该生产这么多的。”
“等咱们先把这一批卖完,攒到一些银子,可以扩建作坊规模,招聘更多能人,顺便改进生产工艺,到时候的产量就会上来,一天上千斤应该没问题。”
黄泥水淋糖法效率到底还是太低了,曾经自己生活的那个时代,随便一个糖厂,产糖量都是以万打底的。
现在好几天才几百斤,张軏很不满意。
“咦?对了世伯。”
张軏盯着朱棣,表情很是认真:“世伯不是说勋贵不该与民争利吗?怎么还关心这个?”
朱棣:“......”
主要刚才他也不知道能赚这么多啊!
“你刚才说大明宝钞不断贬值,而钱又不是凭空生出来的,我大明缺少市场的调控,好像听你的意思,你知道怎么解决这问题?”
“世伯,话题转得太生硬了。”
朱棣沉默,狠狠瞪了他一眼。
张軏嘿嘿一笑,心下感叹,看来古人们的底线也是非常灵活的嘛!
“办法很简单,建个银行就好了,监管市场,根据市场情况决定每年印发多少宝钞。”
银行?
对这陌生的词汇,朱棣微微思索,大概能想到是和钱庄类似性质的东西。
朱棣很清楚,大量印发宝钞虽能解眼下燃眉之急,但必然会给子孙后代留下烂摊子。
宝钞的结局只会和至元宝钞一样,甚至带来很多背后的对大明不利的影响。
但......
建个钱庄就能解决问题?
张軏解释道:“宝钞这玩意说实在的,就是一张纸,它的价值来源于民众对于朝廷的信任,但如果有一天民众不信任宝钞了,宝钞就一钱不值。宝钞一钱不值,自然民众对朝廷的信任感也会降低!”
“现在的问题就在于,朝廷大量印发宝钞,可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没有跟上去,钱多了,但物资就那么点,宝钞就必然会贬值,信任自然也就无限降低。”
“现在想要去救宝钞,需要一套非常完善的措施,需要大量具备相关金融知识的人才,但很显然,咱们大明现在没有这些人才,也没有那套措施。”
“银行就相当于另起炉灶。”
“世伯把银行理解成钱庄也没问题,不过,比起钱庄银行的规模要更大,它总揽的是整个天下的银子,是一个集存储、放款、汇兑等等功能为一体的金融机构。”
“总之,不是咱们现在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