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来,孙权一直都在死磕合肥。
这就涉及到孙吴国防重心的问题了。
一零四.二三三.二四三.一八四
如果王凌和司马懿对抗,淮南举兵,只有一条路,就是去洛阳勤王。
毕竟益州的政治正确就是北伐,对抗曹魏。
还是保守一点,稳定两线?
其他大臣都点头,表示赞同。
“那丞相认为,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办?”
如果是这样,下一步司马懿和王凌的矛盾就会爆发。
摊牌吧!
但如果洛阳没有给王凌调令,那双方都还是体面人。
这已经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问题。
这种想法是过去二十几年,孙吴普遍的想法。
这其实是陆逊的主张,陆逊在从江陵退兵的时候,就对朱然等人提到接下来要联合曹魏,抗击荆州。
张休这种淮泗派自然是想夺回扬州北部,可顾雍所言,几乎无法反驳。
难道局势已经发展到这一步了吗!
昔年益州被我们在夷陵击败,却还不得不低头前来议和。
“丞相此话怎讲?”
他此话一出,群臣震惊。
假设洛阳给了王凌命令,让他调兵,王凌不动如山,那就是违抗洛阳的命令。
从最高层面来看,吴国是不具备挑唆曹魏内部的战略机会了。
所以西线防御倒是偏弱,主要是防御曹魏北荆州的兵力。
东线是以建业为中心,建业其实是主攻。
那这和孙大帝有什么关系呢?
沉默片刻,孙权不死心,他嘀咕了一句:“那挑唆王凌与司马懿,削弱曹魏,对我们日后取淮南是大有好处的。”
总不能闹独立,学袁术在淮南称帝吧?
“陛下,这件事,关系重大,恐怕不是这么简单。”顾雍说道。
“这個简单,派使者去议和,蜀国不敢不答应。”大鸿胪裴玄说道。
这两个国都其本质和吴国军防息息相关:一个西线,一个东线。
东线进攻的底气来源于西线的稳定,这是毋庸置疑的。
“出!”
甚至可能王凌摇身一变,拥戴司马氏也说不定,谁说得准呢?
毕竟这个时代的人没有开上帝视野,也不知道王凌是什么态度。
谁都知道,益州很难对抗曹魏,所以必须结交建业。
为此,孙权还将太子留在武昌镇守。
你是打算激进地浪一把,东线继续攻,将局势推进到两线作战。
可一向冷静的陆逊,却很快洞悉且点明了这一点,然后借着丞相顾雍的口,在朝堂上提出来。
至少书信的你来我往,都是在相互吹嘘对方多么忠于朝廷,多么仁义道德,多么以天下苍生为重。
“现在李济安在荆州做大,魏军不能阻拦他,曹魏弱,对我们取淮南有好处,但对李济安的好处更大。”顾雍很耐心地解释着,“对敌人的好处,大于我们,请问陛下,这还有利于我们吗?”
所谓的合纵连横局势,早已从抗魏,变成了抗汉。
孙权听完顿时大喜,笑道:“好!说得好!”
结果现在,我们竟然要联合曹魏才能抗衡益州?
“我们目前应该做的是巩固武昌防线,派人去荆州与李济安和谈,这样可以增加我们与曹魏联盟的筹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