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绍兴年间,南宋、金国签订的和约。宋军在反击金国的入侵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宋高宗却一意议和,绍兴十一年(1141年),南宋、金国签订和约。其主要内容是:宋向金称臣,“世世子孙,谨守臣节”;宋金疆界,东以淮河中流,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宋割唐、邓两州及商、秦两州之半予金;宋岁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绍兴和约》签订后,宋金两国维持了将近二十年的和平。
《隆兴和议》
南宋隆兴年间,南宋、金国签订的和约,因和议至次年即乾道元年(1165年)正式生效,故又称“乾道之盟”。其主要内容为:南宋不再向金称臣,世为叔侄之国;“岁贡”改称“岁币”,每年减少银绢10万两匹,仍支银20万两、绢20万匹;疆界与绍兴时相同(宋放弃新收复的海、泗、唐、邓、商、秦六州)。隆兴和议是继绍兴和议之后南宋与金朝订立的第二个屈辱和约,此后宋金两国维持了四十年的和平。
开禧北伐
南宋宁宗朝时韩侂主持的北伐金朝的战争。宋宁宗时,韩侂胃渐掌大权,力主抗金,得到著名的抗战派辛弃疾、陆游、叶适等人的支持。宋宁宗对南宋的屈辱地位不满,也支持韩侂胃的抗金政策。开禧二年(1206年),韩侂胃未作充分军事准备,便贸然发动北伐,但是金军方面早有准备,多路宋军进攻皆以失败告终,只有镇江副都统制毕再遇连战皆捷,但也无法转变败局。
《嘉定和议》
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在开禧北伐失败后,主和派杨皇后杀韩侂胃请和,南宋金国重新签订的和约。主要内容为:依靖康故事,世为伯侄之国;增岁币为银30万两、绢30万匹;疆界与绍兴时相同;另付金犒军银300万两。这次和议是南宋对金另外一次的屈辱媾和,此后双方大致维持和平六七年。嘉定和约后,南宋与金国均无力再战,走向衰落。
元朝的一统
南宋后期,蒙古族在北方崛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部落后南下。在灭亡金国以后,先是三次蒙古西征,成吉思汗及其后裔建立起四大汗国;之后与南宋大战,历经合州大战、襄樊战役、崖山之战后,南宋王朝被灭,元朝再次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王朝。
领户分封制
成吉思汗推行的军事行政制度。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废除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部落制度,实行领户分封制,把蒙古各部牧户,按十、百、千、万户的十进制编列起来,委任他的亲属、功臣和贵族担任十、百、千、万户长,使之世袭管领。给他们大小不等的封地,并领有封地内的封户,领户内的劳动人民平时从事畜牧生产,战时自备武器粮食等随领主出征。领户分封制的实行加速了蒙古族封建化的过程。
怯薛军
蒙古以及元朝的禁卫军。怯薛制从草原贵族们豢养“那可儿”制度发展而来,是突厥-蒙古语“番直宿卫”之意。成吉思汗从贵族和平民子弟中挑选出身强力壮怀有技能的人,组成了一支一万人的怯薛军。这支军队由他直接指挥,驻扎在他的大斡耳朵周围,分为四班,由四个亲信的那可儿担任怯薛长,每三日轮流值班。怯薛军是蒙古军的精锐,也是对地方加强控制的主要武装力量。
蒙古西征
蒙古建国后于1219年至1260年之间进行的三次西征活动。1218年,成吉思汗派哲别征西辽并灭了西辽。1229年9月11日窝阔台登上大汗位,继续西征,以术赤长子拔都为主帅,史称“长子出征”,西征后建立“金帐汗国”。1251年,蒙哥命其弟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军国重事,统军南征;命其弟旭烈兀总领阿姆河以西诸地军国重事,统军西征。经过三次西征,在兀鲁思的基础上形成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四大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