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时期的对外关系
北宋时期:宋初意图收复燕云十六州,先后爆发高梁河战役以及雍熙北伐,此后对辽采取消极防御的态度;宋真宗时期,宋辽签订澶渊之盟,两国维持了一个很长的相对稳定时期;徽宗时期,北宋与金国签订海上之盟,意图再次收回燕云十六州,结果辽国被灭,同时,北宋也遭到金国入侵,发生了靖康之难。南宋时期:绍兴年间,宋高宗与金国签订《绍兴和议》,向金国称臣;隆兴年间改签《隆兴和议》,向金国称叔;开禧北伐失败后签订《嘉定和议》,改为向金国称伯,地位再跌。
高粱河战役
宋、辽之间的一次重要战役。宋太宗为夺回五代时后晋石敬瑭割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于太平兴国四年五月平北汉后,未经休整和准备,即转兵攻辽,企图乘其不备,一举夺取幽州。太宗督诸将与辽将耶律沙战于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结果辽国大将耶律休哥援至,宋军三面受敌,顿时大乱,全线溃退,宋太宗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计划失败。
雍熙北伐
北宋时期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对辽战争。为收复后晋石敬瑭割让给辽的燕云十六州,雍熙三年(986)宋太宗乘辽朝新君初立之机,派三路大军北伐。初时,中西两路进军顺利,收复了不少地方,但东路军再度攻抵涿州时,遇契丹主力,因军困粮缺,仓皇撤退。退到岐沟关时,被契丹南京留守耶律休哥率领的骑兵打得大败。雍熙北伐失败后,北宋放弃了收复幽云失地的计划,对辽采取消极防御的政策。
澶渊之盟
北宋真宗时期与辽国签订的盟约。1004年(统和二十二年,北宋景德元年)九月,辽圣宗、萧太后率20万军队大举南下,一直打到黄河北岸的澶州(又名澶渊)。宰相寇准主张抵抗政策,并力劝宋真宗亲征。宋真宗抵达澶州后与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和约规定:宋辽结为兄弟之国,两国以白沟河为界,宋岁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称为“岁币”。澶渊之盟以后,辽、宋之间进入了长时间的相对稳定期,促进了两国经济和政治上的和平往来。
海上之盟
北宋徽宗时期与金国签订的对辽盟约。宣和二年(1120年),宋金订立所谓“海上之盟”,由于双方地理上受辽阻隔无法在陆上接触,而需要海上经渤海往来而得此名。双方商定:北宋和金从南北两方同时夹攻辽,金兵攻辽的中京大定府(内蒙古宁城县西)攻取辽长城以北州县;宋兵攻辽的燕京析津府(北京)。灭辽以后,燕云诸州归宋,北宋原来每年给辽的银和绢,如数给予金朝
靖康之难
北宋灭亡的重要事件,也称“靖康之祸”“靖康之变”。靖康二年四月(1127年),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在城内搜刮数日,掳走了徽宗、钦宗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等数千人北撤,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北宋灭亡。取而代之的南宋偏安东南,完全丢失传统农耕区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但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增加了南方的军事力量,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西辽
辽国灭亡后剩余宗室西迁后的通称,也称“黑契丹”“哈喇契丹”。历三世三帝二后,享国八十八年。1124年辽宗室耶律大石率部西迁,自立为王,后建都于虎思斡耳朵(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东南)。疆域北至巴尔喀什湖一带,东至喀什噶尔、和阗,西达阿姆河。1211年政权被乃蛮部太阳罕之子屈出律夺取,屈出律仍用西辽国号,1218年为蒙古所灭。
《绍兴和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