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历史学名词解释 > 第35章 唐前期的盛世

第35章 唐前期的盛世

唐前期的盛世

唐前期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武则天和唐玄宗相应推行一系列政策,使得盛世的局面延续了很久。政治上,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发展成熟,皇权进一步集中;经济上,与均田制相配合的租庸调制建立,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稳定了国家赋税;军事上,府兵制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兵农合一的局面;选才任官上,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制举与常举并存的局面,在打击门阀士族和改善吏治方面有进步意义。从唐太宗的《氏族志》到武则天的《姓氏录》进一步打击了门阀士族。

玄武门之变

唐初李世民为争夺政权统治地位而发动的一场政变。唐王朝建立后,太子李建成常驻宫内处理事务,为文官集团代表,李世民为秦王,继续率领武将集团带兵出征,功劳也最大。太子集团和秦王集团为夺取皇位继承权而明争暗斗,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先发制人,率人设伏于宫城北门玄武门,将一同参加早朝的李建成、李元吉射杀,并挟持了唐高祖立自己为新任皇太子,此次发动的夺权政变,史称“玄武门之变”。

贞观之治

唐初出现的治世局面。唐太宗即位后勤于政事,励精图治,选用贤能,重视法制;对内采取以农为本,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对外推行较为宽容的民族政策,尊重边族风俗,并大力平定外患,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氏族志》

唐太宗在位期间的官修典籍。贞观年间,唐太宗令高士廉几次修撰《氏族志》,将各个士族各分等级,其中以李唐皇族为首,外戚次之。通过修《氏族志》,一部分做官的庶族地主取得了士族身份,没落门阀士族受到进一步打击,只有关陇士族大致保持了旧日地位。《氏族志》的修订使唐太宗达到了扶植庶族地主、压抑门阀士族,加强皇权、巩固统治的目的,并为30年后颁布《姓氏录》,彻底否定传统的门阀制度打下基础。

政事堂

唐、宋时期宰相和皇帝议事的地方,最高决策中心。唐初,中书、门下、尚书省长官共执宰相之权,三省长官经常与皇帝一起商议国家大事,刚开始其地点设在门下省后来又改在中书省,唐玄宗时改称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分列五房: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北宋沿唐制,就中书内省设政事堂,简称中书,与枢密院分掌政、军号称“二府”。元丰改制后,以尚书省的都堂为宰相办公所在,因也称都堂为政事堂宋以后历代不设政事堂。

租庸调制

唐前中期实行的赋役制度。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可按照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足二十天的数额以代役,这称作庸,也叫“输庸代役”。租庸调制的推行,使得农民能有较多的时间进行生产,有利于唐朝前期社会生产的发展。

制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