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产技术落后,田地的灌溉、水利的兴修这些都需要好好规划。
前两者可以通过改革来解决,但第三个问题,必须宋应星和徐光启这种科学人才来想办法的。
后世一位伟人说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没错,这句话套用在大明,也适用。
这就是崇祯为什么要设置格物科学院、农学院、经济学院的原因了。
第148章 一系列的农业助攻
粮食危机才是最大的危机。
它是一切的基础。
你的工业革命玩得再好,你的火器再先进,你杀的人再多,如果地里的庄稼产量低,一切都是瞎扯淡。
很有可能会出现有钱也买不到吃的情况。
连饭都吃不起了,就只能召唤李小哥闹起义了。
算来算去,回到最根本的问题上了:粮食。
粮食是商业的基础,也是工业的基础。
而目前来看,大明最核心的两个农业人才就是徐光启和宋应星了。
崇祯同样让他们拿出了一套方案出来了。
宋应星在皇家庄园已经干了一年,他之前对多种农作物的研究也非常深。
关于种粮食这种事情,还得分步骤来。
第一、先将荒废的田捡起来,例如军屯和兼并过剩没人种的田。
第二、总结种田的经验,将这些经验有组织有纪律的宣传下去,手把手交给农民,让农民伯伯们更加专业,增加粮食的产量。
第三、制定出兴修水利等灌溉涉事的计划。
第一点毕自严已经在做了,而且做得非常不错,等将军屯全部统计完了,得一口气将军屯处理掉。
如何处理?
按照最新的税政一视同仁,还是那句话,一切的根源都在制度上。
军户之所以不愿意种田了,就是军屯的税比普通的还高,并且长官会借机兼并。
如果新的税政推下去,就不会再有人傻呵呵去卖田了。
徐光启呈递一份厚厚的书籍上来,他说道:“陛下,这是这些年的编写的汇总,请过目。”
没错,徐光启还是个农业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