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年前,我接母亲到台湾静养,曾有记者问她:“台湾好,还是大陆好?”听到这样的问题,我在旁一直紧张,认为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没想到母亲神色自若地说道:“台湾人民生活富裕,经济发达,但是我年纪大了,在大陆住得比较习惯。”母亲就是这么一个富有机智,面面俱到,让大家都能“皆大欢喜”的人,因此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广受欢迎。
母亲也非常善于观机逗教,见到什么人,就能想到讲什么话。有一次,母亲正在和儿孙辈讲说抗战北伐的轶事时,看到几位在家的信徒前来探望她,突然口风一改,说起“劝世文”来。母亲说:有一个儿子在外经商,写了一封家书给妻子,信中对妻子说:
秋海棠身体保重,金和银随意花用,麒麟儿小心养育,老太婆不要管他。
哪知这封信,做妻子的秋海棠没有收到,反而给他的高堂老母收到,因此做妈妈的回了一封信给儿子:
秋海棠病在床上,金和银已经花光,麟麟儿快见阎王,老人家越老越壮。
这段故事说完之后,母亲紧接着说另一段故事:有一头驴子驮了一个人,半路上不肯再往前走,主人打它,它就倒在地上。不久,来了一个仙风道骨的人,吟了一首偈子:“前世穿你一双鞋,今生驮你十里来。”说后,突然不见。母亲慨叹地总结说:“善恶因果丝毫不爽。”就这样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母亲可以口若悬河,让在场者莫不动容。最后,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表示:“今天社会风气败坏,老奶奶的话真有如警世钟声啊!”
看到出家的徒众来探望她,母亲就说:“你们出家都是有根机的,出了家就算是受了一点委屈也是值得的,因为多受一次磨炼,就会多增长一份根机。一个人出家学佛,都是因为有‘根’的关系(指有师父),你们要懂得珍惜,好好修行才是。”如果有人问她:“出家有什么好处?”她会像背书一样,说道:“出家,可以——一修不受公婆气,二修不受丈夫缠,三修没有厨房苦,四修没有家事忙,五修怀中不抱子,六修没有闺房冷,七修不愁柴米贵,八修不受妯娌气,九修成为丈夫相,十修善果功行圆。”
有一回,母亲看到就读西来大学的徒众们前来请安,立刻打开话匣子,为大家开示:“你们在团体人多,可以有意见,但要懂得融和啊!因为你们师父的事业大,佛法大,你们也要跟着他把心发得大起来。”说完,又换另一种语气,对前来参学的胜鬘书院学员们说:“在家小姐在人间也可以修行,我常鼓励一个做法官的朋友说:‘公事门中好修行。’后来,他把死刑改为无期徒刑,无期徒刑改为有期徒刑,十年的改为五年,这些受刑人受了恩惠,出狱之后,都改过向善,真是功德无量。带发修行,更方便在各行各业中积德。”看来,母亲还会为我教育徒众呢!
母亲对于我,也有很多的训诲:
一九九○年,母亲来佛光山小住一个月,临别的时候,曾经向我谆谆教示:“佛陀、庄周、孔子……都是有母亲养的,你收徒弟也要如母亲一样,要尽心地度他们成佛。”
一九九○年,我与母亲在香港会面。当我即将出发到红磡体育馆主持佛经讲座时,母亲对我说:“我们是多年枯木又逢春,你要用心把大家带到极乐世界去。”
这些话,言犹在耳,九十六高龄的母亲却已含笑舍报。母亲过世之后,岛内外徒众发起兴建“老奶奶纪念馆”,本来我认为母亲是我个人的,不必如此扩张其事,但大家都举出母亲的话——“满树桃花一棵根”为例,不约而同地说道:“没有老奶奶,就不会有师父;没有师父,我们哪里能在佛光门下安心办道?我们这样做,是为了让后代子孙们懂得追本溯源,发扬感恩报德的好事。”我感到所言有理,尤其母亲一生“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佛光山的精神,她全都做到了。念及干此,对于“老奶奶纪念馆”之事,我也就抱着乐观其成的态度。
回忆年轻时,禅门典籍中“临济儿孙满天下”的词句,激起我无限的壮志,我立誓要圆满临济祖师的弘愿,将佛法传遍世界各地,如今法水果真流遍世界五大洲。遥想佛世之后,多少祖师大德为了绍隆佛种,不惜身命,前仆后继,菩提种子就在他们的努力下,不断开花结果;而母亲尽管历经危难,但凭着对佛教坚定不移的信心,故能本住善心待人处事。所以,“根”的观念,诚然是十分重要的。今后,希望身为佛子的大家,不但要以历代前贤为“根”,努力发扬他们利众无我精神;自己也要健全起来,立志成为万世子孙的“根”。让我们根茎相连,将真理的光明延伸到永久的未来,将妙谛的影响扩展到三千世间。
(一九九九年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