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这世界无处不美 > 修炼心性

修炼心性

同时间,在台湾佛光山接到一通由多伦多打来的长途电话,一位李先生表示,有一个佛光山胜鬟书院的行李,在温哥华没有运下去,被运到多伦多。经过联络后,李先生当天立刻坐了五个小时的飞机,将行李送到温哥华,交到谢蕙霞小姐的手中。

失而复得让谢蕙霞小姐欣喜若狂,李先生的古道热肠更为人称赞。

在《优婆塞戒经》中有一段经文说道:“智人行施,不为报恩,不为求事……智人行施,为怜悯故,为欲令他得安乐故……”世间何事为美?“给”便是。因为有“给”,使得处于热恼的人得以清凉,焦躁中的人得以宁静,贫乏的人得以满足;因为“给”,让世人懂得了人情温暖,让善因善缘广为流传,让人间处处尽是和平友爱。

“给”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也因为“给”让我们知道自己有多富有,知道自己还有这值得赞叹的能力。

欲成大事者,需耐得住寂寞,看得穿生死,具有眼如炬、识大体的智能。佛光山当年只是一座荒凉的小山头,土地贫瘠,麻竹遍布。

星云大师舍弃了之前相中的一块台湾旅游胜地,断然买下这块无人愿接的山坡。他认为建设道场是要让人“专程”来拜佛的,如果只是旅游的时候“顺道”拜拜,这就有违建寺初衷。于是才有了如今汇集中外有缘人士的圣地。

人们看中的,不是这片地的外在,而是佛的精神。

有智能的人懂得寻找生命的根源懂得提起“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的疑情有智能的人凡事往大处著眼并能识大体不计较自然能受人尊重吃饭睡觉修学律宗的有源请教大珠慧海禅师说:“和尚修道,有没有秘密用功的法门?”

大珠:“有!”

有源:“如何秘密用功?”

大珠:“肚子饿时吃饭,身体困时睡觉。”

有源不解地说道:“一般人生活都要吃饭睡觉,和禅师的用功不是都相同吗?”

禅师:“不同。”

有源:“有什么不同?”

禅师:“一般人吃饭时百般挑剔,嫌肥拣瘦,不肯吃饱,睡时胡思乱想,千般计较。”

吃饭睡觉是多么简单的事,可是今天究竟有多少人能舒舒服服地吃饭,安安逸逸地睡觉?可见最平常的事到达平常心的境界,是须经过无数不平常的修持。禅师们多在“用功”,快快乐乐地把饭吃饱,安安静静地把觉睡好。

锦鲤的跃动,给清如无物的湖水平添一阵灵动。

远处石佛,愉快地望着这一切。这尊佛像名为天工大佛,为浙江四大石佛之一。法相敦厚慈祥,仪态文静端庄,稳坐于石洞中。佛像四周水池曾湮没数百年,于一九九五年夏,开掘水池。这才使这一独特石宕景观重现于世,为后人瞻仰。

所以星云大师称之为“有缘”。

“缘”是一种力量能够生长能够增上有“缘”就能生起有“缘”就能相聚有“缘”

就会成就一切一支来自渔村的队伍,于香港屯门参加端午节赛龙舟。参赛者的面部肌肉因努力而刚毅,双手紧握简洁质朴的木质船桨,以共同的信念拼搏于波浪间。

人生是激流,不进则退。每个人都是舵手,掌控方向,奋力前行。

在无涯的时空中,人常会感到一种空荡荡的迷茫感。而内心隐秘而坦诚的理想,会让人产生新的智慧,在属于自己的极小空间中,创造出璀璨的生命价值。

路上的险滩,也成就了人生一景。

凡事抱持理想去开创再多的辛劳都能心甘情愿必定能有所成就肯定自己沩山灵佑禅师正在打坐,弟子仰山禅师走了进来,沩山对仰山道:“喂!你快点说啊,不要等死了以后,想说也无法说了。”

仰山回答道:“我连信仰都不要,还有什么说不说?”

沩山加重语气问道:“你是相信了之后不要呢,还是因为不相信才不要呢?”

仰山:“除了我自己以外,还能信个什么?”

沩山:“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也只是一个讲究禅定的小乘人罢了。”

仰山:“小乘就小乘,我连佛也不要见。”

沩山:“四十卷《涅槃经》中,有多少是佛说的?有多少是魔说的?现在你所说,是如佛说,还是如魔说?”

仰山:“都是魔说的!”

沩山听了弟子这番话,满意地点头道:“今后,没人能奈何你了。”

“肯定自己”这是禅者的一大课题!真正的禅者,“不向如来行处行”。世上能改变人的东西太多了,金钱可以改变人,感情可以改变人,思想可以改变人,威力可以改变人。而今仰山禅师的禅,超越信仰,超越对待,“一切都是魔说的”,如此肯定自己,还有什么能奈何他呢?

情与无情晦堂祖心禅师号宝觉,广东南雄邬氏子,曾亲近过黄龙惠南禅师,平时与文人黄山谷私交甚为密切。有一天黄山谷前来谈论禅道,晦堂禅师问道:“孔子不为二三子隐,这可能与禅法不说破相同,你认为呢?”

黄山谷回答道:“这个,我也不太清楚。”

后来两人一起去巡山,看到满山谷百花开放,花香扑鼻。晦堂禅师又问道:“怎么样?闻到花香了吗?”

黄山谷答道:“闻到了,好香噢!”

晦堂禅师别有所指地说道:“所以说嘛!我并没有对你隐瞒什么!”

黄山谷似懂非懂的,两人巡山以后,归来午餐,黄山谷忽然问道:“禅师!经云‘有情无情同圆种智’,此话当真?”

晦堂禅师答道:“此话本真,但因出之你口,所以非真!”

黄山谷不解似的问道:“这是为什么呢?”

晦堂禅师不回答黄山谷的话,此时刚好有一只狗趴在桌子底下,晦堂禅师随手用筷子打狗,狗“汪”的一声跑掉了。禅师也用筷子打了桌子一下,这才以问代答道:“狗属有情,遭打即跑,桌子则为无情,任打仍在,情与无情,如何得成一体?”

黄山谷茫然不知所对。但禅师又随口更正道:“山有山神,水有水神,花有花神,树有树神,大地山河无尽妙用。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故情与无情,当能同圆种智。”

晦堂禅师的话,听得黄山谷疑云满腹,认为禅师的话,前后矛盾。禅师总结道:“才涉思维,即非禅道,何曾万物为己哉?”黄山谷终于有所契悟。

吾人身心生活的空间,面对森罗万象的世间,生公说法,顽石点头,这是有情对无情的说法;净土里的花树水鸟说法,这是无情对有情的说法。看到流水顿觉光阴迅速;看到落花,兴起无常之感。所以吾人不必将自己孤立,将情与无情分开,应该相互地调和,相互地存在,因为一切都流露自法性之内,花香鸟语,一切都没有隐瞒什么,禅心慧眼还不能开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