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者立刻走出檐下,站在雨中,说道:“现在我也在雨中,该度我了吧!”
禅师:“我也在雨中,你也在雨中,我不被雨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你,而是伞度我,你要被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说完便走了!
自己有伞,就可以不被雨淋,自己有真如佛性,应该不被魔迷。雨天不带伞想别人助我,平时不找到真如自性,想别人度我。自家宝藏不用,专想别人的,岂能称心满意?自伞自度,自性自度,凡事求诸己,禅师不肯借伞,这就是禅师的大慈悲了。
我慢山高,法水不入做人须自我要求不能只会要求别人在谦恭礼让中可以结一份好缘一九九七年十月三十日上午,在开光法会开始之前,漫天都是密布的乌云,似乎一场暴雨就要骤然降临。
随着开光法会的临近,天空越来越暗,在场所有人都一筹莫展。
但是,当主持人宣布“南海观音圣像开光法会正式开始”的话音刚落,云层中突现一道缝隙,一束白光射出,明亮无比,直射向菩萨铜像。
数千观众都惊呆了,全场鸦雀无声。从此,普陀观音更加扬名海内外。
真正的修行是心中有众生的存在而且肯为众生作马牛为众生服务老僧人手里拿着长长的扫帚柄,左右画圈,形成一个个八字,缓慢向前。
扫地声是梵呗赞颂团表演最初加入的声音,代表佛光山每日的修行。
浑厚而又轻柔的诵经声融入其中,就形成了寺院清晨最美的和声。星云大师将合唱的形式引入佛教的推广活动中,曾受到很多传统佛教人士的不满,认为他是大逆不道,简直是要将佛教引向灭亡。
但是佛教并没有因唱歌而衰落,反而接引了众多优秀的青年,带动佛教的年轻化、知识化,演奏出崭新的局面。
在内蒙古自治区地图上,寻找“克斯克腾”这个名字需要一些耐心。在蒙古语中,它是“美丽”的意思。夹在东南的赤峰与西北的锡林浩特之间,形成一道北风的风口,拥有了中华大地上最漂亮的风力发电群。
一块看似平淡无奇的土地,却酝酿了美好得足以使人迷失的能量。
朝阳落日的画面总是如此动人,凝视再久都不会厌倦。多看一秒,就又多了一层美的感受。这便是自然净化心灵的力量。
心如田地好的田地能生产好的农产品坏的工厂只会污染环境因此我们要保有一棵清净慈悲善良欢喜的心才能创造快乐给人做女婿风趣幽默的一休禅师,往往在谈笑间就能旋转乾坤。
某天,一个信徒因债台高筑,无力偿还,向一休禅师说要自杀,一了百了。
一休禅师说:“除了死以外,难道没有别的方法可想?”
信徒痛苦地回答说:“没有办法。”
一休禅师再问:“你家里难道什么都没有了吗?”
信徒说:“家里除了一个年幼的女儿以外,实在已经山穷水尽,别无所有了。”
一休禅师道:“哦,那还有办法。你可以把女儿嫁人,找个乘龙快婿帮你还债,不就好了吗?”
信徒说:“我女儿才八岁,哪里能嫁人呢?”
一休禅师听了很认真地说:“才八岁啊,那么你把女儿嫁给我,我做你的女婿,帮你还债吧!”
信徒大惊失色:“师父简直是开玩笑!您是我的师父,怎能做我的女婿?”
一休禅师胸有成竹地挥挥手:“我要帮你解决问题啊!不要再说了,赶快回去宣布我要做你的女婿吧。迎亲那天,我自然会到。”
信徒虽然对禅师的做法满怀疑惑,但是他素来十分敬仰一休禅师的智慧,因此仍然回去宣布某月某日,一休禅师要做他的女婿。
消息传出后,立刻轰动全城。到了迎亲的那一天,看热闹的人挤得水泄不通,一休禅师也依言来到。
一休禅师吩咐在门前摆一张桌子,上置文房四宝,然后就当场挥毫起来。大家看一休禅师字写得好,都争相欣赏购买,反而忘了今天到底是来做什么的。没多久,卖字画的钱就积了几箩筐。
一休禅师问信徒:“这些钱够还债吗?”信徒欢喜得不得了,直说够了,够了!
一休禅师长袖一挥说:“好啦!问题解决了,女婿我也不做了,还是做你的师父吧!”
有禅,就能这样洒脱方便地解决难题。禅的洒脱,实则蕴涵了无限的大慈悲、大方便也。
敬佛拜佛在心不在物只要心诚意切纵然是一毫一滴的布施也必定功不唐捐老妇人身后的巨大佛字,也充满她的内心。她一心向佛,一心为了受苦的人民,早早起来烹制热气腾腾的斋饭,供人们享用。如此微小的布施,也定会化作一泓清泉,滋润人心。
奉献爱心,关键在于心的真诚与否,而不在物的大小或多少。每个人奉献一点点,世界便大爱无边。人间佛教,就是拥抱众生。
施与受贫与富,不能只从一个人拥有的财产来论定,有时表现在学问上,有时表现在道德上,有时表现在慈悲上,有时表现在观念上。
有个故事,说到忙了一天的阎罗王,终于只剩下最后一件案子。他惊堂木一拍,指着两个小鬼说:“你们两个到人间投胎做兄弟。做哥哥的,专门布施给人;做弟弟的,专门接受施舍。你们哪一个人愿意做哥哥?哪一个愿意做弟弟?”
有一个小鬼说:“我愿意做施舍一切的大哥。”另一个小鬼则表示,愿做弟弟,只要接受就好了。
两个人到人间投胎后,大哥成为一个大富翁,到处布施行善,所谓舍得、舍得,他愈舍愈得,因此愈加富贵荣华。小弟悭吝不肯舍得结缘,因而贫穷潦倒,沦为讨饭的乞丐,到处接受别人的施舍。
故事,就是一面智慧的镜子,以古鉴今,从中汲取人生的哲学与开发内在的觉性,佛经里的故事永远像一个解惑的老师,教导我们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唤醒那个沉睡的主人翁。
“富翁”与“乞丐”比喻富贵与贫穷取决于愿意“施舍”,或只是“接受”。
世上,谁是穷人?谁是富人?不一定从财产、社会地位来衡量。有的人虽不富有,但乐于给人,助人,赞叹人;有的人虽然家财万贯,却悭吝不舍,财产再多也觉得不够。所以“施舍”与“接受”,孰贫?孰富?
给人的心灵是雍容华贵的,等着人家施予的人,不只是心理的贫穷,而且是个精神的残障者。有人说,二十一世纪,精神忧郁的疾病将成为人类心灵致命的杀手,我觉得心理的病根不外乎就是贪嗔愚痴,也就是不肯给人的心灵贫穷。
贫富的标准究竟为何?就在我们的心中。心中有满足,心中有感恩,心中有乐善,就是富贵的人。事事不满足,想到的就是个人利益,自私自利,不懂付出,不顾公理正义,那就是世界上最贫穷的人了。
其实我们的心里同时住着那两个兄弟,要成为给予的富人或是接受的穷人,就看我们愿意施,还是愿意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