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里的晚课“是日已过,命亦随减”,这是要我们对时间的自制;过堂用斋时“大众闻磬声,各正念”,这是对思想的自制。《佛遗教经》的“如蜂采蜜,但取其味,不损色香”,这是要我们对饮食的自制;《普贤警众偈》的“当勤精进,如救头燃”,这是要我们对于懈怠的自制。古德的“衣不重裘,胁不着席”,这是对生活的自制;常不轻菩萨的“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这是对别人人格的尊重,以防伤人的自制。
古今的名人在墙壁上悬挂对联,或者在案桌边书写座右铭,都是为了自我克制。
在声色货利的前面,我们要能自制;在权力名位的前面,我们要能自制;在冤家仇敌的前面,我们也要能自制。
布施,就是要我们对金钱物资要能自制,不要过分贪着;持戒,是要我们在生活上能防非止恶,有自制的力量;忍辱,也是要我们在人事上能克制自己的瞋恚,养成柔和的性格。
自制,说时容易,用时很难,所以一般人“讲时似悟,对境生迷”;当境界忤逆不顺的时候,义理人情,是非道理,一概都抛诸脑后,此即由于未能养成自制的功力也!
人,受苦受难的时候比较容易自制;人,受气受恼的时候往往就难以自制了。自制,不是在平时闲居的心情;自制,是面临侮辱、委屈、伤害的时候,能够自我克制、自我化解。尤其处在今日声色犬马的社会,人我利害冲突之中,面临一切横逆的境界,我们更需要自制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