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识何等为君子,
但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
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
——弘一大师◆◆◆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心与身俱安,何事能相干?
谁谓一身小,其安若泰山,谁谓一室小,宽如天地间,安分身无辱,知机心自闲,虽居人世上,却是出人间。
——安分吟◆◆◆喜欢跟人比不全然是坏事。宗三先生说:“年轻人比记忆,中年人比智慧,老年人比意境。”
◆◆◆人有两个眼睛,但木匠在雕塑的时候,要把一只眼睛闭起来,才能看得更准确;手指、脚趾,五而合一,互不分离,互不相挤,才能使力;万朵桃花一枯根,亿万繁星一宇宙;一心一意,力量更大。
◆◆◆“耐烦”是一种艺术,“有恒”是一种希望,耐烦有恒,读书才会通晓;耐烦有恒,修行才有成就;耐烦有恒,做人才能通达,故立身成功之秘诀,在于坚志而已。
◆◆◆聪明人想过才开口,愚蠢的人说后才回想。
◆◆◆做本分人,说真心话;做情理事,交诚实人。
◆◆◆有一种东西比才能更罕见、更优美、更珍奇,那就是知人之明。
◆◆◆看得破、放得下,不受物欲引诱的人,不管身在哪里,都是隐士。人在山林,心在红尘;虽住在山林水边,每日妄想纷飞,不是一个真正的隐士。
◆◆◆执著的人,必定会后悔;瞋怒的人,必定会后悔;
多疑的人,必定会后悔;贪小便宜的人,必定会后悔;
性格犹豫的人,必定会后悔。
◆◆◆人才如土含垢低下,人才如海不拣粗细,人才如林含藏万象,人才如水委屈自如。
◆◆◆心思改变,态度会随之而变;
态度改变,习惯会随之而变;
习惯改变,人格会随之而变;
人格改变,则命运随之而变。
◆◆◆好利,非所以求富也。
好誉,非所以求名也。
好逸,非所以求安也。
好高,非所以求贵也。
好色,非所以求子也。
好仙,非所以求寿也。
今人所求,皆反之所好,无惑乎百无一成。
◆◆◆过多的爱护不是不好,而是要受得起也给得起。
受得起不会给人失望,给得起不会辜负人。
◆◆◆世界上有四种声音——最难听的讥讽之音。
最好听的赞美之音。
最动听的鼓掌之音。
最耐听的寂静之音。
◆◆◆“生活”的真义?
生活艰难时,要面对它。
生活安静时,要接受它。
生活辛苦时,要体验它。
生活忧伤时,要克服它。
生活艰难时,要履行它。
生活满足时,要享受它。
生活迷蒙时,要揭开它。
生活活跃时,要把握它。
生活美好时,要歌颂它。
生活挫折时,要奋起它。
生活清闲时,要计划它。
生活思考时,要完成它。
◆◆◆人生的痛苦从哪里来?就是从心有罣碍而来。大至国家大事,个人行为,诸如财富、名位、感情、亲友、事业、安危、正邪、有无、好坏……真是无不罣碍。这许多东西,像石头一样的压在心上,以致患得患失、颠倒妄想。
◆◆◆六忍歌说:
富者能忍保家,贫者能忍免辱;
父子能忍慈孝,兄弟能忍义笃;
朋友能忍情长,夫妇能忍和睦。
◆◆◆有一首“戒不知足歌”说:
“终日奔忙只为饥,才得饱来便思衣。
衣食两般俱丰足,房中又少美貌妻。
娶下娇妻并美妾,出入无轿少马骑。
骡马成群轿已备,田地不广用不支。
买得良田千万顷,又无官职被人欺。
七品五品犹嫌少,四品三品仍嫌低。
一品当朝为宰相,又羡称王作帝时。
心满意足为天子,更望万世无死期。
总总妄想无止息,一棺长盖抱恨归。”
心无罣碍,远离颠倒妄想,才能有解脱自在的人生。
◆◆◆静坐然后知平日之气浮,守默然后知平日之言躁,省事然后知平日之费闲,闭户然后知平日之滥交,寡欲然后知平日之病多,近情然后知平日之念刻。
——《传家宝》◆◆◆汉朝匡衡的“做人六戒”——修养心性之道,应审度自己所长,补强自己不足:
聪慧睿智者,应戒免过分精细。
寡闻少见者,应戒免闭塞不明。
勇猛刚烈者,应戒免鲁莽粗暴。
温良仁爱者,应戒免优柔寡断。
耽于安舒者,应戒免坐失良机。
粗心大意者,应戒免遗忘漏失。
◆◆◆清朝曾国藩先生,一向被认为是重视修养的人,他能在十个“三”字上用功,如三忌、三薄、三实等,以减少人生的过失,其中以“三寡”最为人所效法。
此三寡就是:第一,寡思虑以养神;第二,寡嗜欲以养精;第三,寡语言以养气,诚者斯言也。
◆◆◆为人勿计得失,应计善恶。
做事勿计成败,应计是非。
处世勿计贬褒,应计心安。
工作勿计收获,应计耕耘。
◆◆◆口乃心之门,守口不密,泄尽真机:
意乃心之足,防意不严,走尽邪蹊。
◆◆◆君子以道为友,小人以利为友,不管什么时候,人总离不开朋友,故:
对渊博之友,如读奇书异志。
对风雅之友,如读明人诗文。
对幽默之友,如读传奇小说。
对谨慎之友,如读圣贤经传。
◆◆◆人见其近,吾见其远,曰“高明”;
人见其粗,吾见其细,曰“精明”:
高明由于天分,精明由于学问。
能明而断,谓之“明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