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门有云:“无常迅速,生死事大。”生死是众生最大的烦恼,也是轮回的根本,更是每个人必经的过程,包含老、病,在人生“八苦”[1]之中即占了一半。佛法教我们要认识生死,就是要我们改变消极的看法,透过修持,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生死,处理生死,乃至解脱生死,才能真正拥有幸福的人生。以下分别叙述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一、生命的宝贵生命,是由父精母血以及业识的因缘和合而来。在《修行道地经》中,详述有胎儿的发育过程及处于母体时的种种苦处[2],然而《杂阿含经》则以“盲龟浮木”来形容人身的难求难得,是以人间佛教的主张是鼓励将为人母者及其家庭,应以健全的身心做好准备,珍惜并迎接新生命的来临。
第一,孕妇饮食要正常,食用营养丰富的食品,须避免刺激性的食物。
第二,若遇身体不适,避免自行服药,应以医生处方为主。
第三,定期产前检查,接受医护人员的卫教指导。
第四,生活正常,避免过度劳累,充分休息。
第五,适当运动,注意安全,避免提拿、搬移重物或攀登高处。
第六,平日行立坐卧可常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记载:设欲求男,便生福德智能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胎教。
第七,常行布施、慈悲、爱语等,可让心地更加柔软,有益于胎儿的成长。
第八,怀孕期间应当保持乐观合群的心情,并可参加寺院共修,或当义工,扩大生活的范围。
第九,胎儿出生后,母亲应充分补给营养,当避免杀生,忌吃刺激性食品。
第十,胎儿出生后,可请法师为其皈依或命名。
二、老迈的保健老是生命循环的自然现象,经典中记载,人老时因盛色、气力、诸根、寿命等境界衰退而令人感到苦恼[3];有人却人老心不老,继续学习各种知识、技能;更有人累积一生的经验,贡献力量,就像《杂宝藏经·弃老国缘》[4]中,老人为国王解答了天神种种的问难与考验,展现了生命的智能。如何才能老而不惧:
第一,早起十念法:即早上起来称念佛菩萨圣号,让信仰成为心中的寄托和希望。
第二,晚睡一炷香:即晚上睡前静坐十或二十分钟,令心平静。
第三,饭前五观想:吃饭时心怀感恩,保持欢喜愉快的心情,多食清淡食品,不增加肠胃的负担。
第四,生活要放下:思维一生的功名、情感、得失,如过眼云烟不实在,而逐渐放下执著。
第五,老死不可怕:死如更衣、如搬家、如睡眠,色身虽坏了,但真心佛性不减,只要积极培福,增长慧命,必有光明的未来。
第六,心中常忏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到老年,多少会反省一生中的过错,而深感懊悔和遗憾,若能真心忏悔,就像清水洗涤过一样,人格便能升华,心中也能坦荡。
第七,布施能喜舍:人到年老,总觉得身边要有钱才有安全感,或者预留财产给子孙;事实上,“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若遇不孝子孙争夺财产,情更难堪。何妨将身外之财用来广施十方,厚植福德,来生得生善处,也能庇荫子孙。
第八,发心肯服务:退休后,生活空间更广,时间更多,可发心投入义工行列,为人服务,以扩展生活领域,更可与人广结善缘。
第九,幽默常欢笑:人云“一笑解千愁”,时常保持开朗欢喜的心情,不但有益于身心的和谐与平衡,更能为人间增添欢喜。
第十,健康要运动:“饭后千步走,活到九十九”,运动可以活络筋骨,让身心活动起来。
三、疾病的照顾人吃五谷杂粮,总会有生病的时候。《佛医经》中提到,人会生病的原因有:久坐不食、过度疲劳、饮食无节制、忧愁、淫欲、瞋恚、忍大小便、忍呼吸、忍放气等等。要如何面对四大[5]不调?
第一,生活、饮食尽量要保持正常。
第二,室内要安静,空气要清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