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后,一直到谷雨前后,都是采茶的时节。
大巴山,层层的梯田,每家每户都在自家的田埂上种有茶树。每到这个时节,人们就开始采茶。腰间围上围裙,背着小背篓,站在茶树旁就开始采起来。
采茶很简单,小孩子都可以做。经常是几个小孩子跟在大人身后,几个人围着一棵茶树。我们还比赛,看谁采的茶叶多。
嫩绿色的茶叶,给人以美的享受。茶叶特有的清香,让你感觉到新鲜的味道。
晚上把白天釆的茶叶摊在簸箕或者是其他什么干净的地方,吹着,晾着。
忙碌奔波了一天,人也有几分劳累感。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简单而丰富的晚餐,其乐融融。一边吃饭,一边聊天,还不忘商量明日的安排。
庄稼人,地里总有做不完的活儿。他们深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他们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勤劳是他们的美德,淳朴是他们的品质。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笔下,田园生活是那样的富有诗意。不过早出晚归的描写也算真实。
所谓“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时,太阳还没那么灼热,是干活的好时间。上午时分,天气热了,就把早晨和昨日釆回来的茶叶在锅里翻炒一番,然后需要把炒熟的茶叶反复的揉碎,再趁着太阳正好,拿到太阳下晾晒。这些都是传统的工艺,一代一代相传的,全靠手工。这些茶叶是供自家喝,足够喝一年。
这里每家每户生活所需要的仿佛都能生产。每天面朝黄土背对蓝天的忙碌也是为了生存。无论是田里种的粮食,还是菜园子里的蔬菜,甚至是院子里的果树,都是为了供自家享用,自给自足。
自古以来,文人士大夫追求归隐田园,做一个隐者。而这些生在大山深处的农民们,他们与世无争,过着比隐者还诗意的生活。他们不会舞文弄墨,他们也不知道陶渊明是谁,他们的生活就是一首首真实而动人的诗。
除了自己田埂上的茶树外,山上还有一块茶山。据说是新中国成立后不久集体种植的。数百上千亩,占了一大片山。茶园位于大尖山的山顶。远远的,数公里以外都可以看见。一来是山比较高。二来是茶园的面积大。
茶园是集体生产时留下的印记。曾经它也辉煌过好一段日子。
清晨,云围绕在山腰,山顶隐没在云里。茶园仿佛人间仙境一般,云雾缥缈。
釆完自家的茶叶,大家还会一起给集体采茶。每家每户出一个劳力帮忙。常常是数十位人带着草帽背着背篓站在茶树前,嘴上一边谈天说地,手上一边麻利的把茶叶从枝头釆到背篓里。采茶的场面颇为热闹。
若是有人会唱山歌,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对唱,那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场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