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很会读书,深得其乐;但有人对读书的感受则宛如嚼蜡,毫不知味。我深为不读书者感到可惜!忆少时,我会识字,是由于不识字的母亲说历史故事中识得的;我会辨别佛法、是非正义,是从老师怪腔重调的方言中领会得来的;我会读书、教书及讲演,是由不懂教学方法的学长及老师身上学来的,因为我常常在揣摩:“假如现在是我站在讲台上,要怎样说,才会让人更容易听懂?”因此,读书要靠自己,这是非常要紧的!
我以为读书是求得知识的必要过程,它是做人明理的钥匙,是自我心灵的探险,是点燃知识的火种,是般若智慧的泉源。读书的感受如果达到黄山谷所言:“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言语乏味”的境界,便能进入个中三昧;因为读书是一种乐趣,已经成为文明生活的共识。正因此,社会有识之士大力呼吁——共创一个书香社会,以代替现今富而不实的台湾现况。
你们不是常见西方人士随时随地人手一册的情景吗?日本的地下铁,放眼望去都是阅毕的书籍,而不是充斥着垃圾;以色列的家庭中,可以没有餐厅,却不能没有书房;但中国人似乎就差这么一点。因而佛教寺院中的藏经楼,与大雄宝殿、斋堂,同等重要。佛光山上的大众,平日除忙于弘法、事务外,还保留着读书、阅经、修行的生活习惯,这是相当可贵的。
在我认为“读书”以融通为主,以方法、技巧为辅;读书以勤、熟为功效,以用心、下手为实际。对于读书,不要认定读白纸印字的书册才是读书,读“人”、读“生活”、读“社会”的书,也是一部大作。因此,日本一休禅师“晒藏经”之讽,不可不知。因为书本纵然可以提供我们一些概念,但生活才是我们的内容。然而,这般融通境界,毕竟是最终理想的结果,却也不可忽视平时的读书方法。
兹分别说明如下:
一、锻炼思考:“要有活见解,须下死工夫。”也就是深入精研,自然产生思想的头绪。在每日生活中要“思考于清晨,行动于白昼,反省于日暮,休息于夜晚”。
思考目的,乃为测定行为的方向;有效的读书,不只是记忆与背诵而已,须加上想像、组织、增删、归纳、分析与实用。以佛典为例:“经”是佛菩萨所说,“论”是祖师大德体证而写,“疏”是个人意见的抒发。因此追溯佛法,可多阅经思索,可常读论反刍,但不要执于注疏的主观看法。
二、搜集资料:凡是手可以触摸的资料,不轻易罢手;凡是眼睛可见到的消息,不随便放过;凡是耳朵可听闻的资讯,不任其流失,凡是资料都翻一翻、看一看、听一听。对于得到的资料要勤于文事抄写,随时写杂记,重视写笔记,最好天天写日记。胡适之日记可以一写五十年,是受了格拉罕·华莱士(GrahamWallas)的影响:“人的思想是流动的,你如果不当时把它用文字记下,过时不见,再也寻它不得。所以一支笔和一片纸,要常常带在身边。”因此,希望我们不要被我们的懒笔,断送了可能有结果的思想,和损失将来可做人、处事、为学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