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手翻阅《世说新语》,里面有这样的故事:魏文帝曹丕命令其弟曹植在七步之内作一首诗,若不能完成,要问罪处死。果然,曹植在情急智生下作了这首五言诗:
“煮豆持作羹,漉鼓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七步诗》对于后世影响很大,劝喻兄弟、同胞不应“同室操戈”,应该相亲相爱。
近代郭沫若先生也作了一首《反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牛肥;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
这里我们体会到一种牺牲的奉献精神,只因萁和豆是同根生长的,萁便愿意为豆成为席中佳肴而牺牲自己,并甘愿将自己无声无息地毁灭于大地之中。
较之一首佛门的《石灰偈》,有着同样牺牲的美感:“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都无怨,留得清白在人间。”
牺牲有牺牲的艺术,而死亡也有死亡的艺术。法国大革命思想先驱卢梭在临终时对夫人说:“可别太伤心难过,你看那天空多透明,我就是要去那里。”一代思想家能如此勇敢地面对死亡,竟然毫无惧色,令人佩服。法国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代表拉伯雷,知道自己将不久人世,对探望他的朋友说道:“笑剧已经演完,该是闭幕的时候了。”同样表现得潇洒豪迈,没有丝毫依恋。而在佛门中,对许多禅师大德来说,死亡不是一种结束,也不是一切的终止,更不是消灭;死亡是生的转换,另一个生命的开始,因此,死亡不足惧。
面对死亡,要顺其自然,处之泰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