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煌言(1620—16**) 明末清初诗人。南京失守后,他起兵抗清,坚持近二十年。后被俘,遭杀害。其诗文表现出忧国忧民、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
说实在的,中国人的血性,从来没有像明末清初这样一个剧变时期中,表现出如此的刚烈。中国文人的骨头,也从来没有像在这样一个大势已去、败亡已定、求死求生都不容易的二十多年里,表现出如此的坚强。中国知识分子讲气节,提倡这种绝对属于精神、属于价值观的坚守,也从来没有像在明清改朝换代之际,表现出来如此的张扬。要知道,这种坚守,是以鲜血、头颅、死亡、身家性命为代价,才能经受得住的考验。尽管如此,仍有众多的明末遗民,不弯腰低头,不苟且存身,表现出来如此坚贞的气节。
当这块土地颠覆震荡,当国家、民族面临危机,最先触动的就是这些读书种子、文化精英。李世民给萧瑀的一首诗:“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便可了解在明、清易代之际,为什么会有如此众多的爱国人士,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大义凛然的斗志、宁死不屈的节烈、视死如归的精神。在改朝换代的这段岁月中,仅以文人为例,如张煌言这样的为捍卫自己的价值观,与异族统治者进行殊死战斗的殉难者,可以开列出来一个很长很长的单子:
刘宗周,万历二十九年进士。1**5年,南京、杭州相继失守,绝食而亡。
史可法,崇祯元年进士。1**5年,坚守扬州,城破被俘,清亲王多铎劝降,宁死不屈,遭杀害。
左懋第,崇祯四年进士。1**5年,北行议和,不辱使命,清摄政王多尔衮亲自劝降,不从,被杀。
夏允彝,崇祯十年进士。1**5年,因清兵进松江,其友人皆及难,乃赋绝命辞,投深渊死。
侯峒曾,天启五年进士。1**5年,率领嘉定军民据城反抗,城破,与二子投水。气未绝而清兵追至,父子三人皆遇害。
朱**,万历年间进士。1**6年,守金华。城中有火药库,恐陷后资敌,在清军攻进城后,引爆自杀。
黄道周,天启二年进士。1**6年,在婺源为清兵所败,被俘,在南京被杀。
万元吉,天启五年进士。1**6年,坚守赣州半年,城破,投水自杀。
吴易,崇祯十六年进士。1**6年,夺敌辎重,再屯太湖,战败,被俘杀。
张家玉,崇祯十六年进士。1**7年,受困增城,兵败自杀。
陈子龙,崇祯十年进士。1**7年,联结太湖兵,谋再举事,事泄被俘,乘隙投水死。
陈邦彦,举人出身。1**7年,因城破被俘,不降,遭杀害。
夏完淳,诸生、夏允彝之子。1**7年,起义失败,被捕,牺牲时年仅17岁。
钱肃乐,崇祯十年进士。1**8年,兵败连江,忧愤至甚,呕血而死。
黄毓祺,天启元年恩贡。孤身起兵抗清,1**8年被执,不降,死于南京狱中。
何腾蛟,举人出身。1**9年,在湘潭被俘,绝食七日,不屈而死。
瞿式耜,万历四十四年进士。1650年,守桂林,清兵入城,逼降不屈,从容就义。
…………
在吴伟业的《鹿樵纪闻》、戴名世的《乙酉扬州城守纪略》、陈贞慧《过江七事》,以及《东南纪事》《浙东纪略》等清初著作中,还有
很多这样可歌可泣的人物和故事。张煌言,也就是张苍水,只是最后将这段抗清斗争史,画了句号的英雄人物。在中国文学史上,以文名而振者为绝大多数,后世读者多记住的是他们的作品,而不大说得上他们在世时的行状。同是这部文学史,还有极少数的优秀分子,既以文章名天下,更以人品存青史。张煌言就是这样的一个诗人。他的诗,激昂慷慨,忧国忧民,可以用“饮血吞泪,气壮山河”八个字来形容。这也是我们至今犹忆张苍水的缘故,因为自从公元1**4年明朝崇祯皇帝上吊起,一直到公元16**年,整整20年,已经是清朝康熙三年,他始终反清,直至最后一刻;他始终战斗,直至最后一位。张苍水的名字,对东南半壁的中国人来说,他不死就标志还有人不曾薙发留辫,膺服新朝;他不死,就表明大清王朝,还说不上百分之百地入主中原,一统宇内;他不死,就意味着朱明王朝的最后一口气还没有咽绝,还具有某种生命迹象。这种象征意义,着实叫北京的最高当局,叫杭州的巡抚衙门,大伤脑筋。而对当时苟活于清统治下的中国人,总算能在满天雾霾中看到一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