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李国文纳西学论集 > 9

9

反映世界上许多古老民族原始宇宙观的,有很多所谓“化生”神话。诸如印度的“自在”死,其头、目、发、骨、腹分别变成天、地、日、月;中国的盘古死,其气、眼、筋、肉、发、皮、毛等分别变成日、月、星、山、河、谷及草木等等,这些都是古代民族的“化生”神话。茅盾先生论及人类学派对神话起源的解释时曾指出:“一切神话无非是原始的哲学、科学与历史的遗形。”的确,后人从这些神话中除了发现古人的不少历史和科学之外,还发现了不少原始的哲学认识,诸如对天地起源、宇宙结构、人类起源的认识,等等。

大凡各古老民族的化生神话或多或少都隐藏有早期人类原始图腾,并用被卷进图腾氏族社会的各种关系以及图腾对象的躯体构造等去理解自然界的“原始的哲学”“遗形”。古代纳西族就有过以老虎、牛和青蛙崇拜为摹本的动物死而化生世界万物的三种神话。本文拟从这三种神话中寻出纳西族动物崇拜型的原始宇宙观的“遗形”。

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是古羌人。据说中华古史传说的三皇五帝中的伏羲、女娲乃至神农、大禹、共工等,都与古羌人有关。今藏、彝、白、哈尼、拉祜、土家、门巴、珞巴等民族均属古羌人若干分支的后裔。纳西族也出自古羌人。“羌字从羊、人”,“主牧羊”,“因以为号”。它说明古羌人为原始牧羊人,而且与崇羊有关。汉时古羌人曾先后分支繁衍出牦牛、白马、黄羊诸羌。它除说明各支羌人以畜牧为主外,据说都“可能是一种图腾崇拜”。此外,据学者考证,古羌人有关部落曾以老虎为图腾,古羌人各分支后裔的部分民族,从原始宗教、原始哲学到原始科学,都不同程度地保有老虎图腾的遗迹。

关于古羌人有关部落的虎图腾,刘尧汉教授曾指出:虎是远古羌人的图腾崇拜之一;源出羌人的伏羲便是虎,亦是古羌人虎氏族部落的图腾名号。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羌无戈爰剑者,秦厉公时为秦所拘执,以为奴隶。不知爰剑何戎之别也。后得亡归,而秦人追之急,藏于岩穴中得免。羌人云:‘爰剑初藏穴中,秦人焚之,有景象如虎,为其蔽火,得以不死。’……诸羌见爰剑被焚不死,怪其神,共畏事之,推以为豪。”此所谓羌祖无戈爰剑被秦人用烟火熏于岩洞,但“有景象如虎,为其蔽火”,因而“得以不死”,这意味着无戈爰剑有其虎祖或虎灵保佑,明显反映着羌人崇拜老虎。现今属古羌人后裔的很多民族都崇拜老虎。如白族就崇拜老虎。菡芳说:“白语‘罗’即‘虎’。……人们认为自己是虎的后代,自称‘劳(罗)之劳奴’(虎儿虎女)。把虎当作神灵和祖宗供奉。……不吃虎肉,有‘吃了虎肉忘了本’之说。”拉祜族也崇拜老虎,据说“拉祜”一名的得来与老虎有关。据《吕氏春秋·义尝篇》记载:“氐羌之民,其虏也,不忧其系累,而忧其死不焚也。”彝族同其先祖羌人一样,重视火葬,巫师们并且认为:“彝族是虎变的,如果不火葬,灵魂不能还原为虎。”“火葬之后,其灵魂便能还原为虎。”又据唐樊绰《蛮书》记载,南诏王异牟寻迎唐使节时,曾“披波罗皮”。徐家瑞《大理古代文化史》说:“波罗皮,南诏语虎皮也。”“有披虎皮者,……如夜郎之衣虎皮”,“异牟寻以政治领袖兼宗教领袖,所披虎皮,本为宗教法衣,……接见唐使,尚披波罗,足见为极正式之礼服,虽为其祖先狩猎时代之遗留,然非数典忘祖者之可比拟也”。此证,说明彝族先民南诏首领和巫师曾以披虎皮象征虎族。世传于彝旋民间的长诗《梅葛》,有邃古世界未有天地,后有老虎死而“虎头作天头,虎尾作地尾”,“左眼作太阳,右眼作月亮”等语。此记载被刘尧汉教授概述为是彝族以老虎为图腾、并以虎死尸解而生天地万物的虎宇宙观。

羌人遗裔的纳西族也曾崇拜过老虎,并且形成过类似于彝族以虎死而尸体分别形成天地万物的原始宇宙观。这里,我们称它作古代纳西族虎崇拜型的世界血肉整体联系说。关于纳西族崇拜老虎,除东巴经记载保留有部分痕迹外,主要反映在地名、人名的命名和丧葬风俗等方面。

纳西语与同属藏彝语族的彝、拉祜、白等民族的语言一样,称老虎为“拉,la33”,史籍记载异写为“剌”、“喇”、“罗”、“劳”等。世传于纳西族民间的象形文字东巴经中,几乎每卷卷首都绘有一虎头,字写作,作东巴经开卷语,通读为“阿拉麦社尼,a33 la33 m?33 ?51 i33”,直译为“老虎不说话的日子里”,意译为“远古的时候”。此以带“拉”(虎)之语作经书开场例话,并指远古之时,这意味着“远古”、“拉”(虎)指的是人类的虎祖或虎氏族时代。又,东巴经读语凡形容英雄、勇士、敏捷时,常以老虎作比喻。如《退口舌是非经》中就常用“拉托高朱卖能着,la33 t'o31 ka33 dzv31 m?55 n33 dzv31”一语形容东巴作法驱邪时似附着老虎一样的威风。这些都是老虎崇拜保留在东巴经中的痕迹。

据文献记载,旧时纳西族习惯以“剌”(虎)命名地名、山名。《光绪丽江府志稿》有载:丽江旧有地名“剌宝”、“剌是里”、“剌沙里”、“

剌缥里”、“剌罗哨”、“剌井地”。清人余庆远《维西见闻纪》中说:“维西之六村”中有“喇普”。今金沙江和雅砻江之间的纳西族居住地域有“纳拉山”,即“虎山”。《盐源县志》称今左所地有以虎命名的“剌踏寨山”,等等。此以“剌”(虎)冠地名、山名,当属崇拜老虎的遗迹。更值得注意的是,纳西族还重视以“喇”、“拉”(虎)取人名。此习俗旧日尤以头人、土司为重。据元《经世**·招捕总录》记《云南》条载:“至元元年十月八日,蒗渠州知州喇俄……杀其兄喇秋。”《明历·四川土司传》说:“打冲河中所左所千户为‘喇兀’。”咸丰《宁远府志·土司志》说:清初“左所土司”“千户喇他王,麽些(按:纳西旧称),土著”。清时盐源所属中所、左所等地世袭土千户的“麽些夷人”有“喇瑞麟”、“喇君荣”、“喇用中”、“喇廷相”、“喇英翰”、“喇文清”、“喇邦佐”。王濯亭说:“传言中所土司始祖为‘喇节’。”又,左所世袭土千户的“麽些夷人”有“喇南中”、“喇汝窝”等。新中国成立以前,盐源左所土司及其所辖480户纳西族(摩梭人),都姓喇。纳西族之所以以“喇”、“剌”取人名,《盐源县志》叙述“后所土官始祖为‘喇乐’,与左所‘喇他’、右所‘喇窝’、中所‘喇节’、前所‘喇瓦’为五弟兄”之后的诗句,道出了它的真谛:“五所原从一虎分,爪牙头尾及斑纹。”又说:“夷人(摩梭人)自名虎人(按:即虎人),以别于汉。”“喇喇姓,虎也。”严汝娴、宋兆麟引纳西族(摩梭人)的话指出:土司之所以以虎取名,是因为土司视“虎的骨头大”,并认为虎“是土司的根根”。这反映着纳西族崇拜老虎,并以老虎为姓氏以代表自己是虎氏族的后裔。

纳西族以老虎为图腾,反映在丧葬风俗中的痕迹也不少。据《南齐书·氐羌》记载:“宕昌,羌种也,俗重虎皮,以之送死……”古代纳西族实行火葬,并重视以虎皮或念虎颂虎以送丧。东巴经师超荐贤能之人时有这样的词句:“世上最初无贤能,大地红虎最能干,世人贤能学自虎,超荐能人以虎来缅怀。”“英雄崇仁潘迪呀,等到人老衰亡那一天,超荐能人举行祭奠时,约定大地红虎陪祭来送丧。”据曹树翘《滇南杂志》卷二十二说,“元初,丽江之白沙里夷人(纳西族)木都牟地”,其人“卧于盘石之上,须臾变为虎,咆哮而去”。严汝娴、宋兆麟引新中国成立以前曾在永宁纳西族土司衙门当过俾子之人的话说:“土司对老虎是很虔诚的,像老祖宗一样供奉。土司认为:虎是一种特殊的神,一般人是看不见的。”“土司家如丧考妣,(要)向老虎磕头。”“平时土司把虎皮藏起来,只在每年正月初一、初二拿出来,供在土司椅子上,让属官、百姓和家奴瞻仰、膜拜,初三以后再收起来,如传家之宝,秘不示人。”上述所谓念虎送丧,夷人须臾变为虎,供虎如祖之类,正与宕昌羌“俗重虎皮,以之送死”相类,它意味着纳西族以虎为自己的祖先,以为人死经过念虎、颂虎,方能返本还祖(虎),强烈反映着源出古羌人的纳西族曾以老虎为图腾。

又,今木里县屋脚村一带摩梭人(纳西族支系)、普米族信奉“巴丁拉木”女神。“巴丁”,据说为普米语“青蛙”之意;“拉木”,实系纳西语,意即“母虎”。“巴丁拉木”实系纳西族和普米族以虎为图腾而共同崇拜的母虎女神。今中甸县三坝区白地纳西族观念习俗,据说晚上睡时如能梦见七只红虎,是大吉利。

老人入睡时先要念一句“拉如拉斋,la33 u31 la33 t31”以**,其意即希望入睡后能进入依着虎体的梦境。这说明纳西族老人希望得到虎神或虎祖的默佑。凡此,都是纳西族以虎为图腾的观念遗留。

图腾信仰是人类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各古老民族原始图腾的最初形态,都是认为自己与所图腾的对象有着血缘关系,并把图腾对象看做是自己的氏族始祖。从而,便用图腾来“表示氏族的标志或符号”,又“以‘图腾组织’……来表示氏族组织”。人类以图腾标志氏族组织时代,认为人、图腾、社会、自然都是同一的,并且,那时人们所了解的自然只是在生活中涉及、并摄进自己图腾氏族居住范围内的事物。于是,人们便以图腾氏族的各种关系去理解自然,使其“图腾风俗的意识……向着抽象的、客观的、虽然还是神话性的世界观方面转化”,从而“复写出……图腾氏族……部落心目中的自然世界观”,以其图腾风俗意识、图腾氏族秩序以及图腾对象本身去理解自然界的来源或构成,就是图腾氏族、部落心目中的“自然世界观”的内容之一。

纳西族崇拜虎。体观纳西族先民原始虎图腾世界观的,便是天地万物分别构成老虎躯体的世界整体血肉联系说。这个原始的自然世界观,东巴经师于东巴经《虎的来历》中作了表述:

人们不知道老虎的来历,就不要谈论老虎的事情。天上青龙是老虎的祖父,人间的白脸猫是老虎的祖母;“吕司革布”是老虎的父亲,“吕司构母”是老虎的母亲;它们四个做变化,老虎出世了。

……大地上很好的老虎,虎头是天给的,虎皮是地给的,虎骨是石头给的,虎肉是土给的,

虎眼是星宿给的,虎肝是月亮给的,虎肺是太阳给的,虎心是铁给的,虎血是水给的,虎气是风给的,虎的声音是青龙给的,虎爪是大雕给的,虎胆是胜利神和白牦牛给的,虎耳是豺狗给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