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守更为惊异,“难道你有什么未卜先知之法?”
老和尚说:“这个案子的原告和被告两造,早就做好你暗访的准备,沿路都安排了人马,等着你去查访,好向你灌输他们的一己之见,好影响你的判断和决策。不过,他们一个个都装出来不认识你,在给你演戏而已,你被蒙在鼓里,看不出来而已。”
太守听这一说,爽然若失,跌坐在那里,半天不言语,有一种被骗感、上当感。转而一想,反而问这位老僧,“那你为什么不跟他们一样,也做出不认识状,好糊弄我呢?”
“老衲今年八十多岁了,出家人本无所求,到了这把年纪,更是不必在意衙门官府。因此,请恕我直言,你在任上,方正廉洁,政绩突出,哪方面都说得上是位好官。只是你有个喜欢暗访的脾气,特别容易接受在暗访中所获得的局限
闻见,所了解的点滴观察,作为处罚、行刑、判案、审结的依据。其实,这其中,既有一知半解的地方,也有断章取义的可能。因而,对你判案子、断官司、解纠纷,往往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因此,老百姓对大人就有些微言了。”
这位太守,还真如纪昀所言,是一位良吏,立刻虚心求教:“请言其详,本官愿拭耳恭听!”
“请大人原谅我说真话,正因为大家抓住你这个好暗访的特点,不要说地方上有办法有势力的强者,能够一一布置下去,张网设钩,使你坠入埋伏之中,被其愚弄;就算是乡里小民,无知百姓,谁没有三亲两好,谁找不出三朋四友,早就串通合谋好了,就等着你来私访呢!你若访甲的一伙,那一伙自然向甲而不向乙;你若访乙的一伙,那一伙肯定向乙而不向甲。如果你访的,是谁的仇人,他能为他的仇人美言吗?同样,如果你访的,是谁的恩人,感恩都来不及,会说出一句坏话吗?”
这一番话,听得太守点头称是。
“至于妇人孺子,闻见不真,病媪衰翁,语言昏愦,又可据为信谳乎?公亲访犹如此,再寄耳目于他人,庸有幸乎?……老僧方外人也,本不应预世间事,况官家事耶?第佛法慈悲,舍身济众,苟利于物,固应冒死言之耳。惟公俯察焉!”
这位下来私访的太守,越琢磨越觉
得老和尚的话有极其深刻的道理。偏听则偏信,片面必不正,被愚且不觉,自以为高明,越想越感到自己的行为可笑,也认识到明查暗访这项工作是必须慎重对待,认真行事的。于是,他决定停止这次下乡的暗访行动,向长老告辞,打道回府了。
老和尚一直送太守到山门外,太守也依依不舍,珍重道别,期以来日,一定再登三宝殿求教。
第二天,恕斋先生派衙门里的差役,带了一些银两和粮米,送到庙里来,向老和尚表示一点心意。这些人办完公差,从庙里回到府城以后,向太守汇报:昨天大人离开庙宇以后,这位高僧躺在卧榻上,对众徒弟说,我的心事已经完成了,我可以安心地去了。
恕斋先生没有想到,老僧说完这番话后,两眼一闭,“竟溘然逝矣”。
纪晓岚在讲完了这个故事以后,提到他父亲的看法。因为他父亲曾任云南姚安府郡守,就这个问题延伸开去,谈到办任何案子,必须经过虚心研察,充分了解,全面把握,基本弄清,这个时候,任何偏执地过于信人,过于信己,都有可能导致判断上的失误。
姚安公曰:“信人之弊,僧言是也,信己之弊,亦有不可胜言者,安得再一老僧,亦为说法乎!”看来,调查研究,就是实践出真知的过程,怎样实践?怎样获得真知?还是必须认真对待的一门学问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