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唐朝天空:李国文散文集 > 说海瑞

说海瑞

在皇帝身边的宦官回他的话:“都说这个人是有名的痴子,他为了上书,准备好了要坐牢杀头,先就买了一具棺材,和妻子诀别,家里的僮仆也早吓得各自走散,看来他是不打算逃跑的。”

“抓起来!”嘉靖吼。

这还不好说,海瑞正等着法办。

抓到诏狱,主管官员按子骂父罪,自然是非开刀问斩不可。但建议砍掉海瑞脑袋的报告,压在皇帝的手中,一直不画圈。嘉靖不傻,他不想成全海瑞,更不想自己落下混蛋纣王杀忠臣比干的臭名。就这样,拖到驾崩,海瑞捡了一条命。

但是一个半个清官,是挽救不了这个积重难返的贪污王朝的。相反,由于他坚持道德力量和重刑惩罚,与那个在制度上已病入膏肓的王朝,根本不是对症下药的万灵之剂。

海瑞的悲剧,就在于他认为道德的约束力,可以制止住全社会的颓败风气。个人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垂范作用,能够推动整个公务员阶层的廉政建设。治乱世,用重典,不惜采取剥皮的酷刑,是足以阻吓贪官的最有效力的手段。其实,他不知道,道德的作用,只能作用于有道德的人。而不讲道德的冥顽不化者,恶劣成性者,以身试法者,铤而走险者,道德又其奈他何?

正如马路上设有斑马线,对视若无睹的我行我素者,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除非他被撞伤到垂死的地步,才后悔不走斑马线。同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是对愿意仿效者能产生向心力和感召力,而那个一听焦裕禄名字就烦死了的干部,肯定瞎子点灯,白费蜡。

他并非不知道,嘉靖的老祖宗,开国之君朱元璋规定,“枉法赃八十贯论绞”,“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用如此重刑来遏制贪污,又何曾济事?在《王廷相传》里,有此人的一封触怒嘉靖的上疏,说得很清楚:“人事修而后天道顺,大臣法而后小臣廉,今廉隅不立,贿赂盛行,先朝犹暮夜之私,而今则白日之攫。大臣污则小臣悉效,京官贪则外臣无畏。”

嘉靖驾崩,海大人很快就**了,昭雪了。尽管他有了令人景仰的清官声名,但朝廷里的主政者,包括新上来的皇帝,都对他敬而远之。作为门面点缀可以,要想委以重任则不行,怕海老人家较真儿,以免弄得大家都不愉快。因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架构,是一个宝塔形的,由大小官僚组成叠罗汉的方阵。每个官僚在他那个位置上,既踩在下面那个职务低于他的官僚头上,自己的头上,又有另一个职务比他高的官僚的脚踩着。因此,一旦其中哪个头或哪只脚,不听话、不服从、不按部就班、不肯买账捣蛋,这架构就要出现或大或小的危机。

他们害怕这个海瑞进入到这个架构里来,会破坏这个超稳定的秩序。甚至到了万历年间,张居正为首辅,也不敢给他任何任命。“万历初,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令巡按御史廉察之。御史至山中视,瑞设鸡黍相对食,居舍萧然,御史叹息去。居正惮瑞峭直,中外交荐,卒不用。”

尽管大家众星捧月,高山仰止,海瑞很不开心,因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隆庆皇帝到内阁大臣,不给他分配工作:第一,他没有钞票上下打点,铺平道路;第二,他清官之名声,是一个“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焉”的圣人级人物,不能为,也不屑为。因此,很长时间内,当这种强烈的“立德立言立功”的补天愿望不能得到满足时,便会仰天长啸,锥心泣血。最后海青天以辞职的办法要胁内阁给他工作,不给就写公开信骂街,“满朝之士,悉皆妇人”,把主政者骂了个臭够。

于是,隆庆三年(1569年)被授予正四品,南直隶巡抚,驻苏州

。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书所言,海瑞是个“不自知其不可通”的死硬派,他不了解社会风气江河日下,他不知道大厦将圮只手难以支撑。一上任,“海忠介清廉特立,自是熙朝直臣,第其为吾乡巡抚时,有意锄巨室,以至刁风四起,至不可遏。”(徐树丕《识小录》)

由于他的不识时务,实施某种程度上的劫富济贫政策,搞得苏州一带的官僚地主、士绅名流,无不反对,只好告退,离职还乡。直到1585年,万历清算了张居正以后,所有受到张居正排挤打击过的官员,包括年已七十有二的海青天,一律重新起用,于是,他老人家又从海南岛仆仆风尘地来到南京。

接张居正为首辅的申时行,其实并不想安排他,又不能不安排他,因为他已经成为一种正义的化身、民众的偶像,因此,写了一封信给海瑞,“维公祖久居山林,于娃朝为阙典”,那意思是说,你老人家不出山,是个遗憾,但现在把你请出来,也不过起个政治花瓶作用。

但是,他一接手右佥都御史,报做的第一件事,就做了两条大板凳放在公堂之上,宣称为专打贪赃枉法者和为富不仁者的屁股而设,这位刚愎自用、矫枉过正的老汉,觉得打屁股还不过瘾,给皇帝建议,得恢复老祖宗的办法,凡贪官都给他剥皮揎草。结果闹得舆论哗然,御史弹劾他导使皇帝法外用刑。海老碰了一鼻子灰,才悻悻然住手。从此,对这位道德大主教,神宗索性采取供起来的办法,有职无权,有位无事,直到万历十五年(1587年)年末,老先生终于在寂寞中悒悒去世。

呜呼,海刚峰的一生,是一位以肃贪倡廉为己任的斗士,他本期望他的不懈努力,能对帝国的廉政建设,对官吏的道德重振,有所作为,有所改善。然而,朱明王朝,到了神宗(就是在定陵里躺着的那位),从上而下的贪污腐败风气,变本加厉,已不可收拾。《明史》说:“明亡,实亡于神宗。”海瑞的所作所为,对腐朽的大明王朝可以说是不起任何作用,只好看着朱皇帝打下的天下,走向衰亡。

纪晓岚主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海瑞《备忘集》评价不低:“孤忠介节,实人所难能,故平日虽不以文名,而所作劲气直达,侃侃而谈,有凛然不可犯之势。当嘉、隆间士风颓靡之际,切墨引绳,振顽醒聩,诚亦救时之药石,涤秽解结,非林黄,芒硝不能取效,未可以其峻利疑也。”但对海瑞具体的所作所为,也有不能苟同之处。譬如说他“巡抚应天,锐意兴革,裁抑豪强,惟以利民除害为事,而矫枉过正,或不免一偏。”譬如说他“力以井田为可行,谓天下治安必由于此,盖但睹明代隐匿兼并之弊,激为此说,而不自知其不可通。”

不管怎么评价海瑞,但他“卒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入视,葛帏敝籝,有寒士所不堪者。因泣下,醵金为敛。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明史》)

就海瑞临终的一两个镜头看,对这样一位终身贫穷而为百姓追念的清官,也足以使我们后人钦敬的了。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