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唐朝天空:李国文散文集 > 舅舅杀了外甥

舅舅杀了外甥

《全唐诗》是官方出版物,“或云”这两个字,就很有政府新闻发言人那种既不承认也不否认的口吻。文人笔下的《唐才子传》,这段史实,就写得率直真实、爱憎分明了。他说:“希夷天赋俊爽,才情如此,想其事业勋名,何所不至?孰谓奇蹇之运,遭逢恶人,寸禄不沾,长怀顿挫,斯才高而见忌者也。贾生悼长沙之屈,祢衡痛江夏之来,倏焉折首,无何殒命。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所较者轻,所失者重,玉迸松摧,良可惜也。况于骨肉相残者乎?”

真实情况应该是这样的:这个年轻人苦思冥想,写出了这首诗后,多少有些情不自禁,就拿去给宋之问看,想讨个好。他忘了他舅舅也是个诗人,而且还是有名气的老诗人,这可坏菜了。人一老,就容易倚老卖老,所

以,老诗人、老作家、老演员、老交际花,有其可尊可敬之处,也有其可嫌可厌之处。你除了向他鞠躬外,万万不可招惹他;因为,他要张嘴,你没法听而不闻,他要伸手,你没法视而不见。所以,上海话里的“老娘舅”,其实是一句貌似恭谨的贬义词。现在,这位挺麻烦、挺不好对付的老先生,让刘希夷摊上了。

至少,他应该晓得,这位老娘舅,基本上是个马屁精呀!只不过因为此人甚不讲究口腔卫生,那时,又找不到什么口香糖可以稍稍遮住口臭;因此,女皇武则天对他不感兴趣,何况他并非小白脸。他拍不上武则天,退而求其次,拍武则天的情人张易之。大唐王朝是个诗歌王朝,张易之做了莫明其妙的“控鹤史”这个官,总是有两首诗临场朗诵才是。宋之问就是凭借写诗献媚,以此混饭吃的。当娘舅的一看外甥这首好诗,连呼精彩;尤其“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联,让他拍案叫绝,“真亏你想得出来。”接着,便拉下那张老脸,对刘希夷说:“我的贤外甥啊,你的这首诗就留在我这里吧?”

“舅舅,你这是什么意思?”

“那还用问,此诗以后就算是舅舅的作品了。”

“那怎么行!”刘希夷不甘心被他仗势强蛮的舅舅蹂躏,说什么不给老诗人这个面子。

《唐才子传》载:“舅宋之问苦爱后一联,知其未传于人,恳求之,许而竟不与。之问怒其诳己,使奴以土囊压杀于别舍,时未及三十,人悉怜之。”

起初,我不大相信野史所说,后来,细细琢磨宋之问一生不怎么光明磊落的行状,倒也有可能干出这种事来。

《新唐书》载他:“倾心媚附(武后宠幸的)张易之,所赋诸篇,尽之问、(刘)朝隐所为,至为易之奉溺器。”看来,他给别人当枪手惯了,窃别人的劳动成果为己有,也就顺手牵羊不以为意了。《旧唐书》载他:“及易之等败,左迁陇州参军,未几逃归,还匿于洛阳人张仲之家。仲子与驸马都尉王同皎等谋杀武三思,之问令兄子发其事以自赎,及同皎等获罪,起之问为鸿胪主簿,由此深为义士所讥。”从他捧着尿壶,尾随权贵的表演看,从他背叛朋友,出卖灵魂的行径看,把自己的外甥干掉,夺得这首诗的版权,并不是不可能的。

“文人相轻”一旦到了“文人相嫉”的地步,尤其那些才情不如人,又不甘心不如人,恰巧手中握有一定权力的人,在嫉妒心的驱使下,便可能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了。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隋炀帝了,“炀帝善属文,而不欲人出其右,司隶薛道衡由是得罪,后因事诛之,曰‘更能作空梁燕衔泥’否?”又,“炀帝为《燕歌行》,文士皆和。著作郎王胄独不下帝,帝每衔之,胄竟坐此见害,而诵其警句曰,‘庭草无人随意绿’,复能作此语耶?”(唐·刘《隋唐嘉话》)

宋之问的行径,是不是受到隋炀帝的启发,不可得知。但是,杨广杀掉文学对手以后,那悻悻然的嘴脸,不也很令人为之唾弃的么?“文人相轻”,或许无妨,“文人相嫉”,而且搞小动作或大动作,便是切戒的事情了。若真像隋炀帝或宋之问那样干掉自己的文学对手,也许你有可能赢得一时,但是你却百分百地失掉了永远,算算这笔账,也许会感到划不来的。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