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唐朝天空:李国文散文集 > 四合院的话题

四合院的话题

其实,在老北京皇帝住的地方,那高高的城墙,那墙外的护城河,那四角箭楼里卫士警惕的目光,也是竭尽可能地内外隔绝。所以说,紫禁城,其实就是乘以许多倍的巨无霸四合院。虽然,琉璃瓦的色彩要比胡同里灰色的院落亮丽,高大的宫殿要比百姓家的狭窄的门户堂皇,但住在皇宫里的帝王和住在四合院里的百姓一样,同样都会受到这种封闭式结构的环境影响。别看紫禁城巍峨壮丽,金碧辉煌,那不过是更高更大更束缚人的四合院。居住环境对于帝王心灵所造成的负面作用,似乎更大一些。因为老百姓的四合院还有邻居,而皇帝的四合院只有永远的孤独。

所以,我一直在思

索,中国从汉、唐的外向型开放国家,逐步变为内向型的封闭国家。特别是明末、清末,中国人铁定了心要与世隔绝,虽然是由许多因素促成的,但是,元以后,明清两代人所形成的自闭心理、内向心态、保守精神、惧外情结与这种桎梏思想、束缚灵魂的四合院居住环境有些什么因果关系,实在值得人们去研究的。

改革开放二十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那些持有四合院不健康心态的人,还在那里“几声抽泣,几声凄厉”地埋怨这些飞快的进步呢!看来这些人还没有从“囿”中超脱出来。看人有钱不痛快,看人花钱不痛快,看自己没有多少钱而不痛快,他留恋他有钱而别的大多数人没钱,每年一把花生米的时代。

前面提到的那位诗人,期望再现老北京模样,说到底,也是不能永远维持下去的梦。因为,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充其量使用期限不过百年左右。大清王朝鼎盛年代兴建的王爷府邸,现在还有几座仍保留着昨日的光辉?胡同里的一般人家,年久失修,早已经破旧颓败,至于拥塞得几乎无法插脚的大杂院,更成为城市的负担。

现在,常听到为反对拆掉四合院而奔走呐喊的声音。倘若这位呼吁者,现在还挤在大杂院中,连转身都难的话,我想他对唐代杜甫那“安得广厦千万间”的诗句会更感兴趣。诗人怀旧的感情,能够理解但不能支持。意大利的庞培古城,被火山熔岩掩埋了多少世纪后被挖掘出来,那倒是原封不动的古罗马时代的城市,但对任何参观者而说,看看是可以的,真是让他住在这座毫无生气的城池里,他定会迫不及待地逃走。

从1206年起,北京作为元代的大都开始营建,直至明、清两代,经过八百年的积累,北京成了一个无数四合院的城市。这固然是幸事,但也是不幸事。进入21世纪,这种建筑物对于居住者来说,已成为契诃夫短篇小说《套中人》的“套”了。那个叫别里科夫的先生,就是把自己的一切,努力装进套子里,最后连他这个人,也像蚕一样裹进了茧里。中国有句成语,叫“作茧自缚”,就应用在他的身上了。蚕化为蛹,如果没有突破的勇气,化不成蛾,那就成为僵死的蚕。所以,四合院给它的居民带来的病态心理,实在有害于人们的健康,这种闭锁的人居环境,很类似于无形的蚕茧,一代又一代,将人们蜕变为别里科夫式的僵蚕。

当19世纪列强敲开紧闭的中国大门时,在四合院里负暄、踱四方步的大清王朝的官吏,先是由于对世界的无知、愚昧、狂妄、傲慢,以万物皆

备于我的天朝自居,一味拒绝,非要外国人跪下来磕头。结果,洋人不但不磕,还用坚船利炮跟你对话,让你吃了败仗以后,立刻从自大到服低,从自尊到自卑,从拒不接触到拱手让人,从顽固抗拒到崇洋媚外的一百八十度转变。这就是最典型的“四合院心态”的僵蚕反应。

也许这样的说法有点夸张,但若细看北京的四合院,包括最堂皇、最具代表性的紫禁城,几乎看不出任何门户开放、面向世界、张开双臂、拥抱全球的迹象。所有对外的墙,几乎严丝合缝,基本不向外开窗,即或有一扇两扇采光的窗户,也很高很小;于是,门是全院惟一的对外通道,通常都不宽阔。如果曾经是较大的门,也要在门上,再开一小门出入。进得院内,重重叠叠的门,曲曲弯弯的廊,门内屏风,廊外槅扇,层层设障,深藏不露,以达到间离的目的。

所以,住在这种封闭的院落里,只有天井那么大小的活动空间,头顶一方天,脚踩一块土,几代人“坐井观天”下来,你能指望院中人生出多大冒险、探索、冲决、开拓的勇气呢?那时候,一个女孩子要是做到了“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深居简出,便被人当做懿范而赞颂了。所以,中国进入19世纪以后的积弱之势,当然不完全是建筑物的过错,但居住环境决定着居住者的精神状态,这个因素是不能排除的。

于是,数百年来,在这个封闭的方框内,有人自得其乐,有人自我满足,有人夜郎自大,有人自我封王,便不是什么值得惊讶的事了。对方框外的一切,那种拒绝感,那种陌生感,那种警惧感,那种不信任感,也就是自然而然的正常反应了。由于这个方框在空间概念上是有限的,因此,缺乏宽容,缺乏包涵,对于异体的排斥,对于外人的戒备,便是四合院居民最最小心眼而不大气的表现,也是四合院家庭纠纷的根源和大杂院无尽无休争吵的最原始的起因。更由于四合院是无法再拓展的空间,其中任何一人要想得到更多,就有另外一人被剥夺;所以,由于利益的驱使,鸡毛蒜皮、斤斤计较、鼠目寸光、窝里起哄,就成为四合院里那一支永远唱不完的锅碗瓢盆交响曲。

任何一个城市,如果不能随着时代的进展而变化的话,这座城市就必然要衰落下去。北京城可以建设得越来越现代化,但北京人要是不能超越那种“四合院心态”的话,就像背负着沉重翅膀的鸟,要想飞得更高更远,那可是步履艰难的事咧!

什么时候能够说一声“再见吧,八百年的‘四合院心态’!”也许就是中华民族的腾飞之时了。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