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中国人的教训(上册) > §李白很给力

§李白很给力

李白(701—762) 唐朝浪漫主义诗人。他为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游览。他的诗歌作品,总体风格豪放俊迈、清新飘逸、大气磅礴、气势十足。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还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极具浪漫主义情怀。就其具有的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他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仰天大笑出门去”是李白最得意时候的诗,也是最具李白风格的诗。

每读到这里,不但让我们想象得出这位诗人,怎么昂着头、挺着脸、走出门来、迎着太阳、大笑不止的发烧样子,甚至似乎还能听到他情不自禁的、喜从中来的、按捺不住的、兴奋不已的朗朗笑声。

只有他能这样不管不顾地得意,也只有他敢这样大张旗鼓地得意。

这就使你懂得,为什么李白写诗,最放纵、最肆意、最冲动、最无拘无束?为什么在他笔下,总是写到极致、写到顶点、写到夸张得不能再夸张的临界状态、写到其对比度强烈到不能再强烈的巅峰程度。在中国,也不只在中国,也许他是最精到、最娴熟、最大胆、最醉心于将语言表达到极致境地的杰出诗人。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将进酒》)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侠客行》)

愁来饮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阳春。

(《江夏赠韦南陵冰》)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

(《江上吟》)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横河跨海与天通,我知尔游心无穷。

(《元丹丘歌》)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北风行》)

呼卢百万终不惜,报仇千里如咫尺。

(《少年行》)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梦游天姥吟留别》)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上李邕》)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早发白帝城》)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

凡中国人,无不知李白;凡中国人,无不能脱口而出数句或数首李白的诗。一部中国文学史,要是缺少了李白这个名字,就好像喜马拉雅山没有珠穆朗玛峰一样,立刻就会失去那一股顶天立地的感觉。

李白的诗,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其影响甚为深远。

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

(韩愈《调张籍》)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杜甫《春日忆李白》)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其为文章,率皆纵逸,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殷璠《河岳英灵集》)

诗人各有所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李白所得也。(王安石的评价,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太白于乐府最深,古题无一弗拟,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合而若离,离而实合,曲尽拟古之妙。(胡震亨《唐音癸签》)

唐三百年一人。(李攀龙《唐诗选序》论李白绝句)

而谈到李白这个人,他的来历、他的出处、他的行状、他的踪迹,就不如他写的诗那样明明白白地便于言说了。

从公元701年(唐武后大足一年)生,到762年(唐肃宗宝应一年)死,他的一生,有许多不确定性的记载,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楚、说明白的。他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先代于隋末流徙西域,因此他出生于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坦国的碑城,即托克马克城)。神龙初,随父回四川广汉,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清廉乡。也有一说,李白生于蜀中;更有一说,李白具有胡人血统。

724年(开元十二年)“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出蜀后,漫游江汉、洞庭、金陵、扬州等地。娶故相许圉师之孙女为妻,遂定居湖北安陆。

730年(开元十八年)这位倒插门女婿,不知什么缘故,在安陆待不下去了,遂西去长安求发达,与张垍、崔宗之、贺知章等交游。

732年(开元二十年)虽得到玉真公主的接待,但未能被她大力引荐,谋官不成,沮丧而归。

736年(开元二十四年),决心遁世,移居山东任城,与孔巢父等隐于徂徕山,号“竹溪六逸”。

742年(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荐举,应诏入京,突然发迹起来,为供奉翰林,达其人生最**。

745年(天宝三载)受权贵谗谤,加之未遂“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求去,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出京后,与杜甫、高适会于梁、宋,漫游齐、鲁,过着行吟放浪的日子。

752年(天宝十一载)北上塞垣,游幽蓟,浪迹天下。

756年(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隐居庐山。

757年(至德元载,即天宝十五载)应永王李璘邀,入幕为宾。他以为是一次得以报国的机会,谁知却上了贼船。

758年(至德二载)永王李璘兵败,李白亡走彭泽,坐系浔阳狱。

759年(乾元元年,即至德三年)因永王事坐罪,本来是要被杀头的,经郭子仪担保,免诛而被长期流放夜郎。

760年(乾元二年)未至夜郎,遇赦得释。

761年(上元元年,即乾元三年)往来于岳阳、浔阳、宣城。

762年(宝应元年)往依族叔当涂令李阳冰,是年十一月,以疾卒,年六十二。也有一说,游江上,投水死。

李白,一方面是有大才华的诗人,一方面也是有大抱负的志士。他实际是有大胸怀,想做大事业,是想达到他在诗歌上达到的成就相埒,是他一辈子不停拼搏,不断折腾的目标。在封建社会里做大事业,必须做大官;也

许做大官者不一定做大事业,但要真想做大事业,还非得做大官不可。这也是李白毛遂自荐,削尖脑袋钻营官场的由来,虽然他很不愿意“摧眉折腰事权贵”,然而他又不甘于“我辈岂是蓬蒿人”,因此,他始终处于相当程度的自我矛盾之中。他有时候是自己,有时候就不是他自己,有时候他在做一个想象中应该是什么样的自己,有时候失去自己走到不知伊于胡底的地步。

姑且相信有“上帝”这一说,不知为什么,把人造成如此充满矛盾的一个载体,而人之中的诗人尤甚。设若矛盾在平常人身上,计数为一,那么,在诗人身上必然发酵为一百。同样一件事,你痛苦,他就痛苦欲绝;你快乐,他就快乐到极点、到狂。诗人与别人不同之处,无论痛苦,还是快乐,来得快,去得更快。于是,诗人像一只玻璃杯,总是处于矛盾的大膨胀和大收缩的状态下,很容易碎裂。

真正的诗人,短命者多,死于非命者多,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当然,有些诗人后来还苟活着,实际上他的诗情,早已掏空;他的五色笔也被梦中的美丈夫收回去了,压根儿已不是诗人,只不过是原诗人或前诗人,或曾经诗人过。写不出诗,并不妨碍他仍顶着诗人的桂冠,在文坛招摇,要他的一席位置,要他的一份待遇,位置低了不行,待遇少了不干。这也是当前中国文人的现状。

李白这个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可以说一生矛盾,矛盾一生。

读他的诗,如同读这个人。李白在逝世以前的那段日月,作为一个充军夜郎,遇赦折返的**犯,羁旅江湖,家国难归,那心境怕不会是快活得起来的,他笔下只能写这种愁眉不展的诗:

窜逐勿复哀,惭君问寒灰。

浮云本无意,吹落章华台。

远别泪空尽,长愁心已摧。

三年吟泽畔,憔悴几时回?

(《赠别郑判官》)

当春风得意那一阵,李白在长安城里,过的是他挚友杜甫所写的那优哉游哉的日子。“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

也许太快乐比太痛苦更不容易激发诗的灵感,声色犬马,“**”女郎,酒足饭饱,桑拿浴房,这时候的诗人只有饱嗝可打,臭屁可放,诗是绝对作不出的,即使作出来,如李白这样的高手,也就不过如此:

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

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

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

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

(《玉壶吟》)

显然,仰天大笑的蓬蒿人,终于等到了这一天,欢悦之心,喜欣之色,全在这首诗中赤裸裸地烘托出来了。对于这位诗人的童真、稚情、孩子气,也就只好一笑了之。谁也不是圣人,谁也不是神仙,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百分百的正确。

作为供奉翰林的李白,还得哄最高当局开心,也真是够难为他的。从宋朝王谠著的《唐语林》中的一则故事可知,诗人的马屁术,也挺有水平,能拍得皇帝老子蛮开心的。“玄宗燕诸学士于便殿,顾谓李白曰:‘朕与天后任人如何?’白曰:‘天后任人,如小儿市瓜,不择香味,唯取其肥大者;陛下任人,如淘沙取金,剖石采玉,皆得其精粹。’上大笑。”

因为武则天养男宠,“唯取其肥大者”,李白讲这个低级的**段子,让李隆基开怀大笑,说明他很能揣摩老爷子的心理。当然,李白的作秀,或李白的佯狂,是他的一种舞台手段。他渴嗜权力,追逐功名,奔走高层,讨好豪门,是为了实现更远大的目标,宫廷侍奉,更使他必须全身心地投入,才能把握得住得以接近最高当局的唯一机会。所以,他忙得很,至少那一程子,分身乏术,忙得脚打后脑勺。下面这首近似“吹牛皮”的诗,便可了解他那时的得意心情:

少年落魄楚汉间,风尘萧瑟多苦颜。

自言管葛竟谁许?长吁莫错还闭关。

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丹雪胸臆。

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

幸陪鸾辇出鸿都,身骑飞龙天马驹。

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

当时结交何纷纷,片言道合唯有君。

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

(《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

看这首诗的标题,就可想见诗人那一脸得意之色了。“幸陪鸾辇”什么意思?是陪着李隆基去潼关洗温泉。也许认为自己是在护驾的诗人,在这支陪同队伍中,只是最后一辆面包车的乘客,那也了不起。

英国的莎士比亚,一生中侍奉两位君王,一位是伊丽莎白,一位是詹姆士二世。前者,他只有在舞台边幕条里探头探脑的份儿;后者,他也不过穿着骠骑兵的号衣,在宫殿里站过岗,远远地向那个跛子敬过礼。何况我们的诗人李白,不仅与李隆基同乘一辆考斯特,由西安同去临潼,一路上还相谈甚密,十分投机。《唐语林》也证实:“李白名播海内,玄宗见其神气高明,轩然霞举,上不觉忘万乘之尊,与之如知友焉。”看来,诗人的“片言道合唯有君”,固然有自我发酵的成分,但大致符合实际。他给杨山人写诗的时候,肯定采取海明威的站着写作的方式,因为他已经激动得坐不住了。

744年(天宝三年)第二次离开长安以后,虽然有点失落,但未完全失落期间写的诗。有点失落,怨而不怒,是写风、雅、颂的最佳状态。完全失落,风、雅不起来,颂也没兴致,一心舒愤懑就有失温柔敦厚之意了:

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

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

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

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