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李国文说三国演义:世事成败(上册) > 主择臣,臣亦择主

主择臣,臣亦择主

第三十三回(下):郭嘉遗计定辽东

曹操《遗荀攸书》曰:“方今天下大乱,智士劳心之时也。”

这句话,表明了他十分地看重智士。由于中国有史以来,开国之君,来自文化偏低的阶层者为多。或一介武夫,或起义农民,刘邦不过是个亭长,当了皇帝之后,还把儒生的帽子拿来作尿壶用的,这绝不是他的潇洒,而是他的愚昧。所以,对于知识,对于知识分子的作用,能有曹操这样一个认识水平的,并不多。

因此,若袁绍之败,败于谋士的话,那么,曹操的成事,应该说,很大程度获益于他的这些谋士。郭嘉在击败袁绍、袁谭,袁尚、袁熙投奔乌桓蹋顿以后,力主乘胜追击,为曹操统一北方,做出了杰出贡献。

所谓“智士劳心”,就是不仅能够准确地把握住动乱不定、变化不已的局面,做出攻守得当、进退适宜的决策。而且应该能够高瞻远瞩,在看到今天的同时,看到明天和后天,来做出与现在相衔接,而又与未来相吻配的正确决断。因此,不光要注意眼前的生存危险,也要重视今后会出现的潜在威胁。

所以,在已经取得如此辉煌的讨袁胜利之后,挥师南下,图刘表荆襄之地,不失为佳计良策。因为袁绍败后,唯刘表是一支可以抗衡的力量。若远征乌桓,许都空虚,倒有可能受到刘表、刘备袭击之虞。这种忧虑,也是不无道理的。

然而郭嘉却敢于悖众出言,建议大军西征乌桓,置刘表于不顾,这种出人意料的谋略,也难怪只有曹操才能赏识。他说:“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因为不扫除边庭,消灭隐患的话,就不能巩固北方,确保中原,当然更不用说实现越江而下,囊括江东、荆襄、巴蜀的宏图了。

主择臣,臣亦择主,智士能用,在于用智士者。郭嘉病逝西征途中,曹操的悲痛感情,发出天下相知者少的感慨,是真实的。

对于远期的潜在威胁,郭嘉能有超前识见,预作防范,恐怕是一般谋士所不及的。俗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但鼠目寸光者,急功近利者,挖肉补疮者,寅吃卯粮者,又何其众也?所以,小农经济思想所带来的短期行为,不足为奇。农民,在春天,只能看到秋天,来年怎么回事,全是未卜之数。那许多失误的产生,不是很自然吗?

郭嘉(170—207),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早逝,年仅38岁就病死征途。早年,曾为袁绍部下,后投曹操,成为他的第一谋士,算无遗策,料事如神,在官渡大捷后,力排众议,北征乌桓,是他一生最为出色的军事谋略。而他料定孙策、刘表,以及刘备绝不敢乘人之虚,袭击中原,也是他从人的性格到作为到魄力而做出的精准判断。虽然,这一仗曹操打得很吃力,但使中国北部边境得享太平,一直到

魏,到西晋,而无后顾之忧。史称之曰奇才,操誉之为奇佐,皆认为他出奇制胜的韬略,非同寻常。

曹操失去郭嘉以后,多次为之撰文悼念,多次临墓洒泪祭哭。“故军祭酒郭嘉,忠良渊淑,体通性达。每有大议,发言盈庭,执中处理,动无遗策。自在军旅,十有余年,行同骑乘,坐共幄席,东禽吕布,西取眭固,斩袁谭之首,平朔土之众,逾越险塞,荡定乌□,震威辽东,以枭袁尚。虽假天威,易为指麾,至于临敌,发扬誓命,凶逆克殄,勋实由嘉。方将表显,短命早终。上为朝廷悼惜良臣,下自毒恨丧失奇佐。宜追增嘉封,并前千户,褒亡为存,厚往劝来也。”在《请追增郭嘉封邑表》注中,更有另文,“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最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户,并前千户。”文中真挚的感情,真诚的思念,都能看出曹操对这位谋士的哀悼之心,惋惜之情,尤其他说,“臣策未决,嘉辄成之”,若是一个没有十分担当的领导,是很难承认这点的。

所以,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兵败赤壁,逃出一条命后,叹曰:“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又曰:“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那一场悲痛欲绝的号啕大哭,绝对是他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