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回(上):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一部小说能将其中一个人物塑造成万民心目中的一尊神者,敬仰之,供奉之,祭祀之,膜拜之的,只有这部《三国演义》。
海内外华人信关帝、关圣、关公菩萨者,几乎与崇敬孔夫子的人数等量。家家户户的神龛里,供着关公菩萨,红烛高烧,无限虔诚。天南海北的关帝庙里,关云长和他的青龙偃月刀更被视作保护神膜拜。这使那些生前比上帝还上帝、死后比垃圾还垃圾的曾经大人物,在九泉下难以瞑目。为什么关羽至今供奉者众?为什么关帝庙至今香火旺盛?他不明白,同是造神,为自己造,为公众造,那后果是相当不同的。
为什么关羽能成神,一是因为他所向披靡的英武形象。每攻必克,每战必胜,让总是处于压迫下经常失败的老百姓神往不已,解恨不已。因为他有万夫莫当之勇,有拯危济难之仁。他的出现代表着仁义之师,他的到来意味着必胜之将。老百姓深知对付那些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还是青龙偃月刀最为管用。降魔压邪,驱恶镇妖,必须找一个有力量的神。有力量的神很多,都远在天宫,天底下的芸芸众生更需要人间色彩的神。二是因为他那义薄云天的形象。他是“义”的化身,这个“义”,在老百姓心目中,更多的是江湖义气的“义”。施之以恩
,报之以德,款之以情,还之以义,这“义”,正是那些毫无安全感的小民们,所期求的相互之间的盟契基础。三是因为关羽的“义”,叫作有恩必报,这与正义、大义不完全是同一范畴的概念。无论你是谁,刘备也好,曹操也好,只要一片真心,以诚相待过我,那你在危急中我必能拔刀相助,豁出身家性命,虽万死而不辞来回报。这也正是人们不敬别的神,独敬关羽的缘故。讲究信用,看重诺,两肋插刀,济困解危,让总是无援求助下受欺凌的老百姓有所指望,有所祈愿。
人们为什么信神?主要是不信自己。为什么不信自己?是由于自己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为什么自己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因为在长期封建统治下的中国老百姓,实际上并未摆脱奴隶制中那种人身依附的层层契约关系,和绝无人身安全可言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极权专制制度。不知何罪,全家籍没入官,财产充公,妻子儿女罚往边疆给披甲人为奴。不知何故,被株连九族,送上法场,枭首示众。在“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的恓惶状态下,无可求助的中国人,不仰赖于神祇的佑护,焉有他法?这种民众创造出来的神,要比统治者或个人迷信,或造神运动所强加给老百姓的神,生命力要长远得多。关羽因此能从小说中跳出来成为老百姓的神。
据《三国志》这
部官方的史书,关羽只能算是一员虎将,与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并列。“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从这段评价看,关羽有万人之敌的绝对肯定的一面,有报效曹公的并不值得赞扬的一面,也有刚而自矜的明显是缺点的一面。就其战绩、政绩来看,也不能说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或政治家。他不是一个超凡的人,然而他却成了神,这是个很值得研究的造神现象。
某关帝庙的对联这样写着:“匹马斩颜良,偏师擒于禁,威武震三军,爵号亭侯君不忝;徐州降孟德,南郡丧孙权,头颅行万里,封称大帝耻难消。”绝大多数关帝庙,无不都是颂其武艺功勋,赞其操行德守,褒其忠贞刚烈,敬其义薄云天,还真少见如此两分法的持平之论。
关羽投降曹操的污点和成为天神的光辉,是令罗贯中们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有一出京剧叫《古城会》,就表演的这段辩降释疑的故事。在芒砀山落草的张飞,因关羽降曹,大加责难,一时间产生出要杀掉他的念头。他也为无法辩白而苦恼,怎么讲,他是真正投降了的。正好,蔡阳追来,为关云长洗清自己献上了一颗头颅,一刀下去,兄弟尽释前嫌。但关羽曾经投降过曹操的事实,就能一笔勾销了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