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李国文说三国演义:世事成败(上册) > 董承的必然失败

董承的必然失败

第二十回(下):董国舅内阁受诏

董承,汉灵帝之母董太后之侄,其女为献帝妃。汉代没有“丈人”这一说,凡“丈人”,皆为“舅”,董承“国舅”之称由此而来。因为其双重的皇亲国戚身份,《三国演义》定性他为铁杆保皇党,才能做出衣带诏事件。然而,近人吕思勉不这样看,他认为:“董承本来是牛辅的余孽,哪里是什么公忠体国的人?他叫曹操进京,也不过是想借曹操的力量,排除异己罢了,哪里会真和曹操一心。所以后来,又有奉到什么衣带诏,说献帝叫他诛灭曹操之说?从董卓拥立之后,到曹操进京之前,这一班拥兵乱政的人的行径,献帝还领教得不足吗?就是要除曹操,如何会付托董承呢?这话怕靠不住罢。”

董承,陇西郡临洮人氏,因为出自凉州,成为凉州军阀董卓女婿牛辅的部曲,也就很自然了,凉州人地处边鄙,守着沙漠,荒凉贫瘠,好武喜斗,一直受到中原人排斥,所以,能指望他们多么爱汉朝吗?董卓一进洛阳,唯以烧杀毁灭,泄愤为务。而董卓死,天下乱,董承也因为手中的实力,成为一股举足轻重的武装,而且得以掌握着汉献帝这张牌,重温董卓君临天下的威风,对他这样一个边鄙小人来说,不啻为天大诱惑,能不朝思暮想地憧憬吗?

因此,在汉献帝自长安返回洛阳途中,参与到董卓余党和“白波帅”余部的争夺汉献帝厮杀中,董承的手伸得很长。虽然,当时每

个角逐者,都打出忠君保主旗帜,但董承的国舅招牌,还是很有卖点的。他认准一条,奇货可居的汉献帝,是始终不敢撒手的。汉献帝到洛阳后,董承、张杨、杨奉、韩暹,因护驾有功,皆假节钺。接下来,驻扎在城内的董承、韩暹,水火不容,屯集在城外的张杨、杨奉,矛盾日深。于是,就有了《后汉书》上这一句:“(韩)暹矜功盗睢,干乱政事,董承患之,潜召兖州牧曹操。”

董承自以为得意,殊不知引狼入室,反受其噬,最后,把小命都搭上。凡小人,无不绝顶聪明,但怕就怕聪明过度,则聪明反被聪明误了。

这时,曹营来了另一个姓董的,济阴定陶人董昭。他对曹操说:“明公兴义兵以除暴乱,入朝辅佐天子,此五霸之功也。但诸将人殊意异,未必服从:今若留此,恐有不便。惟移驾幸许都为上策。然朝廷播越,新还京师,远近仰望,以冀一朝之安;今复徏驾,不厌众心。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愿将军决计之。”这句话正好说到曹操的心坎上,“操执昭手而笑曰:‘此吾之本志也。’”曹操也是很有一点虚荣心的,什么非常之人,做非常之事,这份投名状,曹操欣然笑纳。

董承引曹操“勤王”,本意是驱除韩暹,若韩暹除了,他得以独霸汉献帝,一时心满意足,那别提有多高兴。但没想到,曹操听董昭之计,说洛阳一时难以修复,请汉献帝移驾许都,董承当时就麻爪了,闹了半天

,白闹,真正摘到桃子的,却是他引来勤王的曹操。于是,董承哪里受得了这半路打劫,凉州人那种骁勇善斗、决不认输的韧性,使他不甘失败,不能雌伏,遂策划出来“衣带诏”的复辟事件,地下串联了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王子服、吴子兰,以及刘备。准备通过医生用鸩药毒死曹操,败露,全军覆灭。幸亏刘备做过小本生意,一看形势不好,耍滑头,先就撤了,保住一条命。

据吕思勉分析,这衣带诏是否出自汉献帝之手,大可存疑。因为汉献帝刘协的智商,要大大高于这位国舅。

政变和复辟,是数千年宫廷斗争中的家常便饭,同样也是世界上缺乏民主和文明的极权国家里,时不时发生的事情。一个国家里面,只要存在着拥有权力,但有统治危机的集团,和企图夺取(恢复)权力的,已经羽毛丰满,并且跃跃欲试的集团,这两股敌对势力,进行流血和不流血的对抗,便是不可避免的。但董承假托汉献帝名义的这次衣带诏行动,是在曹操的统治绝对巩固,而反曹操的各派势力尚未集结的时机,又在原属曹操控制的许都地区发动这次复辟起义,无论在时间和空间的选择上,都是错误的,怎能不失败呢?

陈寅恪说:“读史者于曹孟德使诈使贪,唯议其私人之过失,而不知实有转移数百年世局之作用,非仅一时一事之关系也。”凡符合时代进步和改变世局的潮流,大势所趋,任何反动,都会是徒劳无功的。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