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回(上):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县人。原为刘繇部下,后被孙策收降。
第十一回,初见其人,他正风风火火为救被黄巾管亥包围的孔融,突围向刘玄德求援,他一张嘴就说:“某太史慈,东海之鄙人也。与孔融亲非骨肉,比非乡党,特以气谊相投,有分忧共患之意。”这一番情辞感人之言,说服刘备出兵,孔融得以解围,其知恩报德的仁义行为,其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令人刮目相看。后来,他渡江从刘繇,与东吴战,武艺高强,屡屡得手。一次,跟孙策打遭遇战,两人竟从马上打到马下,难解难分,不分胜负。最后,策手快,掣了太史慈背上的短戟,慈亦掣了策头上的兜鍪,角斗不已,难分高下,这才有周瑜设计擒获太史慈之举,时为公元198年(汉献帝建安三年)。
那年,周瑜、孙策同龄,24岁,太史慈大些,33岁,都是正值大好年华的少壮派,刀光剑影,酣畅淋漓,跌宕起伏,神出鬼没,双方打得不亦乐乎,打得很投入、很忘情,表现出出乎我们当代人所能想象的无穷活力、充沛精力。那一场近身搏斗,非常之生龙活虎,而且非常之青春洋溢。也许东汉时期的中国人,平均寿命要低,年近半百,大概就算老了,否则,孙权不会张嘴“老贼”,闭嘴“老贼”地对曹操口出不逊的。小霸王勇则勇矣,但作为一军之帅,恃匹夫之猛,有胆而无略,对付作战如行云流水
,不可捉摸,行动如风驰电掣,灵活机动的太史慈,事事处处难操胜券。最后,还是周瑜出马,不失一兵一卒,将孙策打得如此费劲的对手,轻而易举地擒获。
据《资治通鉴》,孙策收太史慈,立委重任,竟派他去抚安刘繇余部,他将行时,众人嘀咕,“‘慈必北去不还。’策曰:‘子义舍我,当复从谁?’饯送阊门,把腕别曰:‘何时能还?’答曰:‘不过六十日。’慈行,议者犹纷纭言遣之非计,策曰:‘诸君勿复言,孤断之详矣,诸君勿忧也。’慈果如期而反。”他不但完成任务,还为孙策的兼并政策,先就作好安排。古云:“人无信不立。”这信,既有被人信的一面,也有能信人的一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信和义并立,是衡量人的重要标准,太史慈值得一赞。如今,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又有多少能干得如此大事的呢?
在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虽然荒诞无稽,充满神话色彩,但多少透露出太史慈入吴后的一些状况。“乌山下无水,魏末,有人掘井五丈,得一石函。函中得一龟,大如马蹄,积炭五枝于函旁。复掘三丈,遇盘石,下有水流汹汹然,遂凿石穿水,北流甚驶。俄有一船触石而上,匠人窥船上得一杉木板,板刻字曰‘吴赤乌二年八月十日,武昌王子义之船’。”
这真是让人大开眼界的神话,让人得以了解汉魏时期对于南疆的开拓、开发、治理、施政的状况。而太史
慈,大概是这其中厥功甚伟的人物。
乌山,是位于福建福州的一个道教圣地。居然在掘井的过程中,得一龟,得一函,再往下掘,得一石,石下有水北流(这个北字,值得体会)。复见一舟涌上,舟上有板,上写吴赤乌二年字样。赤乌,为孙权称帝后的第四个年号,二年,应为公元239年,太兄弟既已死,怎么还有武昌王之说,则费解了。太史慈字子义,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正史上并无封其为武昌王之事。只有《吴书》上有这样一句话:“刘表从子磐。骁勇,数为寇于艾、西安诸县……孙权统事,以慈能制磐,遂委南方之事。”可见武昌王这个封号,系后人对其英名的附会了。
但从这则传说中,我们似乎可以判断,太史慈很受吴国当局重用,曾经在一个时间段内,专注负责拓展南疆,重任在肩,所以在魏、蜀、吴三国的相争中,较少见到他的踪影。
从孙策由袁术处押玉玺,借兵马起家,到荡平地方豪强,铲除盗贼,立足江东以后,向北不敢与袁术争锋,向西也难与刘表较量。此其时,各路诸侯逐鹿中原,无暇旁骛,正好趁机向吴越腹地纵深开拓,从此奠定未来吴国的天下,是一个最好的抉择。孙权继位后,发展到派船队沿海而南下交趾、九真,东泊台湾、琉球,北上辽东乃至朝鲜,对于巩固海疆是做出很大贡献的。
所以,太史慈成为老百姓的武昌王,还有一支神乎其神的舰队,这故事,很提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