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李国文说三国演义:世事成败(上册) > 戏文中才有的事

戏文中才有的事

第十二回(上):陶恭祖三让徐州

历史上并没有让徐州这一说,这是民间文学的创造。虽然陶谦病笃时对糜竺说过一句“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的话,而糜竺此时已完全站在刘备一边,是不是造一下夺权的舆论也未可知的。在东汉,一个地方上的士族豪强,就是一个土围子。刘秀推翻王莽后,对于这些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立法、司法于一体的小型独立王国,曾下决心铲除,但毕其一生,也没有战胜这些士族豪强。他们不但有经济实力,有舆论工具,而且还有自己的武装力量。他们往往能够左右上级派来的地方长官,以及他们的去留。所以这个不动声色,始终低调的糜竺,切切不可小觑,没有这个糜竺,刘备是进不了徐州的。如果我们看到刘备有一位糜夫人的话,可想而知,这位地方大老,早就选定刘备为陶谦的接班人了。历史上的陶谦,戏文中的陶谦,可不是一回事。陈寿说他“背道任情”,“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可见他并不是一个好东西。

虚构一场《让徐州》的戏,倒不是为后来的言菊朋老板唱戏考虑。罗贯中是为了突出刘备的忠诚、仁义、谦虚、逊让和施恩不图报的高尚品格,于是陶谦也随之被美化了。因为若是一个政绩很坏、名声很臭的

州牧,刘备让来让去,至少是一种虚伪了。

这也只能是戏文中才有的事。

一般来讲,凡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上自天子,下至里正(也就是街道保甲长之流),是绝不会心甘情愿把权柄拱手让人的。除非屈服于某种压力,如果不放弃权力可能还要失掉更多的情况下,才会乖乖地腾出位子。在权力之争中,即使是亲兄弟,也要“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数千年来,在中国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大大小小统治者,谁也不肯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而继任的是谁,老百姓根本无权选择,只能任其为非作歹。尽管孟德斯鸠说过:“久握权力会使人腐化”,但所有这些人,宁愿被腐化,也不愿交出权力,这大概也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所以当权者不可能让贤,也不可能擢能,那只是老百姓的永远也不会实现的美丽憧憬。别说史书中没有陶谦让徐州一说,《三国演义》中的这个文学人物陶恭祖,也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让徐州,只不过是口头文学和演义作者的艺术创造罢了。

但是,让徐州遂成为千古佳话,至今弦歌不绝的最重要原因,只是因为封建社会里的老百姓,虽不具有民主思想,却希望权力这个东西,不是天子到里正的专有品,也不是世袭罔替的家财,更不是兴之所至

随意馈赠的礼物,而是应该交到更受百姓拥戴的人手里,这就是这段伪托的历史产生的心理背景。

《三国演义》对谦让这一段,大写特写,先是“糜竺曰:‘今汉室陵迟,海宇颠覆,树功立业,正在此时。徐州殷富,户口百万,刘使君领此,不可辞也。’玄德曰:‘此事决不敢应命。’陈登曰:‘陶府君多病,不能视事,明公勿辞。’玄德曰:‘袁公路四世三公,海内所归,近在寿春,何不以州让之?’孔融曰:‘袁公路冢中枯骨,何足挂齿!今日之事,天与不取,悔不可追。’玄德坚执不肯。陶谦泣下曰:‘君若舍我而去,我死不瞑目矣!’”他的结义弟兄也不干了,“云长曰:‘既承陶公相让,兄且权领州事。’张飞曰:‘又不是我强要他的州郡;他好意相让,何必苦苦推辞!’玄德曰:‘汝等欲陷我于不义耶?’陶谦推让再三,玄德只是不受。”

让徐州一事,姑且不论其是否合乎史实,就事论事,陶谦拱手交印,刘备也绝不能当仁不让地接受:第一,欲取故放,也是一种策略。第二,一再礼让,更是一种表演。何况,此时此刻,还有谁敢与他一争高下呢?糜竺所代表的地方势力,他们的认可是决定性的一票,所以刘备才敢如此谦逊,《让徐州》才唱得更为精彩。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