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李国文说三国演义:世事成败(上册) > 以卵击石的游戏

以卵击石的游戏

第十一回(上):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孔融,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当时,是个大人物。第一,他是孔子二十世孙;第二,他是建安七子之一。《后汉书》载:早年,孔融把国舅何进得罪了,何进手下的人“私遣剑客欲追杀融。有客言于进曰:‘孔文举有重名,将军若造怨此人,则四方之士皆引领而去矣。莫如因而礼之,可以示广于天下。’进然之,既拜而辟融,举高第,为侍御史。”后来,孔融成为一方诸侯,任北海太守,到了许都,又做大匠,也就是现在的建筑工程部长,由此可见,他具有何等显赫的地位和人望了。孔子后裔这份无形资产,也使他增值不少。所以,他的门阀地位、士族资历、官僚职务、声名学问,称得上举足轻重,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知识分子的领袖。刘备有一次被孔融请去救陶谦,这位织席贩屦的手工业者,激动得简直不知所以,他问太史慈:“孔文举先生知道世间还有一个刘玄德吗?”他觉得被孔融如此看重,是无上光荣,从这一细节也说明孔融在当时的影响力了。

但这些虚名,唬人可以,当真不行。范晔对他的评价,一针见血:“才疏意广,讫无成功。高谈清教,盈溢官曹,辞气清雅,可玩而诵,论事考实,难可悉行。……造次能得人心,久久亦不愿附也。其所任用,好奇取异,多剽轻小才。”于是,他

被赶出北海,好在曹操念旧,加之重文,让他到许都任建筑部长,当然,挂名而已。曹操留下他在许都,扮演着大名士的角色。名士,通常有两种,一种是被统治者用来当招牌的,一种是未当成招牌而与统治者别扭的。曹操希望他是前者,但孔融偏要做后者。他认为自己在给献帝做事,不买曹阿瞒的账,总是跟他不合作。曹操对于政敌的容忍,肯定是有限度的,之所以隐忍不发,自然是时间不到。因为军事上的强敌袁绍未灭,江山不稳,他才未对孔融下手罢了。一个统治者,可以不理会与当局不合作的知识分子,但不合作而且捣乱的知识分子,就不会被轻轻放过了,不过时间早晚罢了。

大将军何进不愿意收拾他,放他一马,因为他屠户出身,自惭形秽,曹操何许人也,政治强人,文章高手,所以,孔融一经人告发,说他有侮慢诽谤之罪,曹操立刻就把他抓了起来。也许这本来就是他的安排,毕竟在中国找两个告密者,是不费吹灰之力的。其实,军吏来逮捕孔融时,他的两个儿子,早有预感,别人劝他们赶快躲一躲,正在玩琢钉的这两兄弟说:“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连小孩子都知道处境危殆,孔融还要当反曹的领袖,这就是文人永远玩不过政治家的原因了。按说,孔融的言论,严重程度也未超过祢衡,但曹操不杀祢衡的头,为什么对孔融却不肯轻饶呢

?如果说孔融是大文人,曹操同样是大文人,由于文人相轻,嫉妒才华,才要置孔融于死地的话,那么陈琳在文章里,指着鼻子骂曹操,也不曾掉脑袋。那曹操为什么要将孔融弃市呢?

孔融此人,学问很大,但政治上并不十分成熟;勇气不小,可斗争经验相当缺乏;自信过甚,因而对时局常常估计错误;书生意气,以为他的自由论坛,能够左右政局。其实,他不过和曹操玩了一次以卵击石的危险游戏罢了。知识分子的毛病,就是有了一点声望之后,自我感觉马上就特别地好起来,好得不知好歹,好到不知冷热,好到晕晕乎乎,不知天高地厚。

曹操当然不会把文学上的孔融多么当回事。但是,政治上的孔融在曹操眼里,是被看作精神上的主要敌人,是“海内英俊皆信服之”的反对派,对他是一点也不敢掉以轻心的。政治家曹操最忌畏的,莫过于反对派结成一股政治势力。所以,不杀祢衡,因他不过是一个幼稚的文学青年罢了,势单力孤,一条小泥鳅,翻不出大浪。不杀陈琳,因他不过是一个写作工具,而且已经认输降服,不可能有多大蹦头。可孔融则非如此,“虽居家失势,而宾客日满其门”,他自诩:“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成为当时许都城里一股离心力量的领袖人物,这是曹操最深恶痛绝、无法容忍的,所以,他就只有伏刑了。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