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预备姿势的设计,使他在起跑瞬间能够迅速激活全身的力量,并且保持身体的平衡与协调。
没错,真正的科学就是这样,每一步都是设计。
不会像以前一样,光凭肉眼和经验做出判断。
一切都要有迹可循,有理可依。
发令枪响的0.141秒后,谢文君弹射而出。
前两步步长分别为1.22米和1.30米,蹬地时间仅0.23秒\/步,步频高达5.1步\/秒。
这种高频小步启动,利用快肌纤维的快速收缩特性,在极短时间内将身体重心从蹲踞状态拉起,同时通过高频摆臂。
摆幅达肩关节活动范围的85%。
维持躯干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他的手臂摆动轨迹呈现独特的“8字形”。
左臂前摆时肘关节内收至胸口左侧。
右臂后摆至臀部右后方。
这种交叉摆动方式有效抵消了下肢蹬地产生的旋转力矩,使身体重心偏移量控制在±2cm以内。
从第三步起,谢文君进入“阶梯式加速”阶段。
他以0.12米的步长增幅逐步推进,步频从5.1步\/秒平滑提升至5.4步\/秒。
形成独特的加速曲线。
这种加速模式的核心在于“能量梯度释放”——通过精确控制每一步的蹬地力量与时间,使身体动能呈线性增长,避免因瞬间爆发导致的能量损耗。
在步长增加方面,通过逐渐加大髋关节和膝关节的伸展幅度,以及延长蹬地时间来实现。
每一步的蹬地过程中,下肢肌肉都经历了充分的收缩和伸展,将地面反作用力有效地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同时,注重每一步的着地方式。
采用前脚掌先着地,然后迅速过渡到全脚掌的方式,这样能够减少着地时的冲击力,并且快速完成蹬地动作,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
在步频提升方面,谢文君通过加强神经对肌肉的控制,提高肌肉的收缩和放松速度来实现。
他的神经系统能够精准地调节肌肉的工作节奏,使双腿在短时间内完成更多次的摆动和蹬地动作。
在加速过程中,他的身体重心始终保持在身体前方约20 - 25厘米的位置,形成一个稳定的前移轨迹。
这样的重心控制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平衡,并且能够使每一步的蹬地力量更好地转化为向前的加速度。
通过这种步长与频率的动态优化,谢文君在加速阶段能够实现高效的能量利用和速度提升,为顺利完成八步上栏奠定坚实基础。
连续的跨步。
在第五步时,他展现出关键技术细节:支撑腿的膝关节弯曲角度保持在140°,踝关节背屈至30°,形成“弹性弓”姿态。
这种姿态使小腿三头肌与股四头肌处于最佳牵张状态,根据胡克定律,肌肉预拉伸程度与后续收缩力成正比。
在第六步蹬地时,他能瞬间产生3.6倍体重的蹬地力,较常规姿态提升8%。
摆动腿同步完成“折叠-前摆”预动作,膝关节夹角从135°骤缩至90°,为起跨储备动能。
这个时候他还没有完全突出。
这是因为启动方面一直都不算是太强项。
除非你是刘祥。
不然的话。
孙海瓶这边整体的训练模式还是以中后的加速为主。
前面能够有这么快。
已经是冬训身体素质的不断成长以及技术的变化带来的效果。
换成以前。
不仅仅是技术的细节不够。
身体的能力。
也不够这么去玩。
还是那句话。
再好的细节都需要身体来带动。
没有身体这个载体。
你说什么都没用。
二沙岛最大的真理。
就是这个。
因此你可以看到在二沙岛出来的运动员。
没有一个体魄不会远超国内,乃至是全亚洲的选手。
做竞技体育。
你没有体魄。
你的体魄不够强悍。
还想要取个好名次。
简直是有些异想天开。
倒数第2步,是谢文君技术体系的核心控制点。
他将步长精准控制在1.68米,比第六步缩短0.07米,同时降低重心高度10cm,使身体进入“俯冲蓄势”状态。
脑海中还有孙海瓶告诉他的这段话:
这一操作基于运动轨迹修正原理:通过主动缩短步长,将身体重心后移12cm,为最后一步的起跨留出±5cm的误差容错空间。
此步蹬地时,他的支撑腿发力角度调整为与地面呈42°,使水平分力最大化。
踝关节背屈角度增至35°,激活跟腱的弹性势能。
同时,摆动腿提前启动“螺旋式前摆”——先向身体外侧划动20°。
再急速内收直指栏顶。
这种复合轨迹有效修正了他自己身体习惯因八步上栏可能产生的横向偏移。
使身体重心始终保持在跑道中线上。
这对比以往只是让他保持身体的中线。
但没有具体的办法和操作手册来看。
根本不在一个维度上。
这才是真正的告诉运动员应该怎么做。
而不是让运动员自己听起来都是一头雾水。
然后就已经来到了第1个栏附近。
来到了起跨点。
进入起跨瞬间,谢文君的技术精度达到顶峰。
他知道不管前面做的再好,关键还是起跨。
如果起跨做不好。
什么都白说。
到底这个项目还是叫做跨栏。
所以跨栏的成败。
才是重中之重。
谢文君集中精神。
他的起跨腿右腿以305°\/秒的角速度蹬伸。
髋关节伸展至160°。
就让他获得2.08米的理想起跨距离。
不过这还只是开始想要完成这一次的八步改进上栏,后面也要做好。
这里采取的还是之前他采取的——“低平过栏”策略:
也就是摆动腿过栏时,小腿与栏架的垂直距离仅8cm,远小于常规为12-15cm,这种姿态大幅降低了空气阻力。
阻力系数从0.8降至0.72。
为实现低平过栏,他在空中通过躯干前倾45°与摆动腿下压动作的协同,将身体重心轨迹控制在距栏顶15cm的高度。
同时,起跨腿蹬伸后迅速折叠回收,在0.08秒内完成“蹬伸-折叠”动作,减少空中滞留时间。
在空中姿态控制方面,谢文君的躯干前倾角度保持在45°,头部与躯干保持在一条直线上,目光注视前方栏架。
他的身体在空中形成一个紧凑且流畅的弧线,最大限度地减少空气阻力。
过栏。
当摆动腿越过栏架后,他立即启动“小腿回收”动作,在0.1秒内将小腿快速收回,为落地后的衔接跑做好准备。
这种高效的起跨和空中姿态控制技术,使他的过栏时间大幅缩短!
并且能够在过栏后迅速恢复速度!
也正是因为这一套完全不同的八步上栏。
他在这里过去后就已经冲到了前几。
过栏后,谢文君的落地衔接技术是保证速度延续的关键。
只见他的摆动腿在即将落地时,小腿主动前伸,以脚跟先着地的方式接触地面。
着地瞬间膝关节迅速弯曲至130°。
这是形成良好的缓冲。
减少落地时的冲击力对身体的影响。
同时,他的起跨腿快速向前摆动,准备迈出下一栏间跑的第一步。
在落地后的第一步。
他的步长控制在1.9米。
这一步通过快速有力的蹬地动作完成。
蹬地时间仅为0.23秒。
在蹬地过程中。
他的踝关节、膝关节和髋关节依次快速伸展,将落地时的垂直力迅速转化为水平向前的动力。
他的手臂在这一过程中也积极摆动,配合下肢动作,加快身体的前进步伐。
这是企图通过这种高效的落地衔接技术。
谢文君能够将过栏时的速度尽可能多地保留下来,并且迅速进入下一栏间跑的节奏。
别的不说。
或许他自己都没有想过。
等他过去之后。
他已经落在了……
第二的位置上。
仅次于在前面跑的最好的。
美国蛮牛。
大卫.奥利弗。
看到这里的孙海瓶。
有些莫名兴奋的用交叉着手臂。
手指跳动。
微微清扣自己的臂膀。
对嘛,就是这样嘛。
年轻人。
就要胆子大一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