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在《三国演义》一书里,是仅次于曹操被完全扭曲了的历史人物。他纯粹是为了衬托诸葛亮英明伟大、光荣正确的一个牺牲品。
若不是大文豪苏东坡“雄姿英发”四个字,他真冤沉大海,永无洗清之日。
中国人,过去的和现在的,不读《三国演义》者很少。周瑜从此成为气量狭窄、毫不容人的典型。其实,史实中的周瑜“性度恢宏”。孙权与陆逊讨论时说:“公瑾雄烈,胆略兼人。”程普说过,“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而且他“长壮有姿貌”,“少精意于音乐”。可见他确实是“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的风流人物,并非苏东坡笔下生花。
而且从公元210年他写给孙权的信“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来看,诸葛亮的作用并未被提及。也许在赤壁,时年三十岁的诸葛亮,不是和比他长六岁的周瑜,共同指挥这场战役的。但小说家的虚构,扬抑之间,两人一则为神,一则为小肚鸡肠的小人了。
这种小说笔法,也反映出中国人思辨方法的形而上学。论事评人,无不“是”则全“是”、“非”则全“非”的绝对化。被肯定的正面人物,连放屁也是香的,被否定的坏蛋,必头顶长疮,脚底流脓,从头坏到底方才罢手。
在历史上,在生活中,那种过激的做法,经常把事情搞得一团糟,那种偏颇的看法,总是作出错误的结论。这大概由于中国是个小生产私有者的汪洋大海的缘故,竞争艰难,人多为患,遂构成惟恐别人有了,自己便无的精神状态。因此,心怀私利,胸无大局,以邻为壑,举目皆仇,成为人与人关系的总则,自然也就无公正公平和实事求是可言了。
应该还周瑜一个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