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李国文说三国演义.中,萧萧故垒 > 默认卷(ZC) 大敌不怯,小敌不藐

默认卷(ZC) 大敌不怯,小敌不藐

第六十七回(上):曹操平定汉中地

大敌不怯,小敌不藐,任何一次战斗,对于统帅来讲,都不应该掉以轻心。轻敌,哪怕一点点,你就先败了。

曹操没把一个草野之人张鲁放在心上,以为弹丸之地,乌合之众,自然是不堪一击的。结果,进退维谷,左右为难,他本来志在必得,谁知却遇到一根难啃的骨头。

一错,错在他不具体了解地形地貌,这本是作战基本功,他轻率地相信那些拍马屁的僚属,这班人最擅长顺竿爬,按着你的意思灌米汤:“张鲁易攻,阳平城下南北山相远,不可守也。”他信以为然。及至实地观察,才发现不是这么一回事,叹曰:“他人商度,少如人意。”知道自己做出了错误的决断。曹操后悔,“吾若知此处如此险恶,必不起兵来”。二错,不知道对手的部下并非毫无战斗力,张鲁其弟张卫,颇是英勇善战的一员猛将。但是天佑曹操,因为雾天,前军误入敌营,得以侥幸获胜。《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九,载其事:“攻阳平山上诸屯,山峻难登,既不时拔,士卒伤夷者多,军食且尽,操意沮,便欲拔军截山而还,遣大将军夏侯惇、将军许褚呼山上兵还。会前军夜迷惑,误入张卫别营,营中大惊退散。侍中辛毘、主簿刘晔等在兵后,语惇、褚,言‘官兵已据得贼要屯,贼已散走’,犹不信之。惇前自见,乃还白操,进兵攻卫,卫等夜遁。”另有郭颁《世语》记载:“鲁遣五官掾降,弟卫拒王师不得进。鲁走巴中。军粮尽,太祖将还。……夜有野麋数千,突坏卫营,军大惊。夜高祚等误以为与卫众遇,卫以为大军见掩,遂降。”

这纯粹是一场“天祚大魏”的误会胜利,但却燃起曹营一鼓作气的战争冲动。谋士司马懿和刘晔跳出来,鼓动曹操攻蜀。“丞相主簿司马懿言于操曰:‘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克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可失时也。’操曰:‘人苦无足,既得陇,复望蜀邪!’刘晔曰:‘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曹操是个见猎心喜,属于多血质型的冲动人物,当然按捺不住动手的欲望。不过,曹操高明于刘备、孙权的地方,就是他看得比他们远一点。他当然手痒难禁,第一,本来军队口粮将尽,现在从张鲁处虏获甚多,足可支撑下一场战争;第二,虽说帅老战久,战斗力下降,但打张鲁,并未十分消耗军力;第三,更何况暗探传来“蜀中一日数十惊,守将虽斩之而不能安也”,实在太诱惑他了。他也害怕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呀!

可他还是得感谢张鲁,对他的青徐兵来说,益州的地形地貌,远比张鲁的汉中更为复杂和陌生。关、张、赵、马、黄加在一起,要比一个张卫强得多,若无百倍以上的兵力,难以敉平,曹操更害怕老天爷这一回,不再把屁股坐在他这一边,从哪儿再天降数千头麋鹿,为你造势啊?

但是,这个狡猾的老狐狸,也不说退军,更不说开战,等着,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其实心里盘算着打呢还是不打,七上八下。“居七日”,整整一个星期以后,“操问晔曰:‘今尚可击否?’晔曰:‘今已小定,未可击也。’”他这才下令班师。

曹操聪明,进入四川盆地也许不难,但要从那里再出来,就不容易了。临走,他开了一个庆祝大会,封张鲁为镇南将军,名义上是因为其弟张卫,败了就撤,撤了欲尽烧仓廪府库出奔南山,张鲁却说,仓廪府库,国家之有,不可废也,与刘璋一样,也就这点不肯作恶到底之心,感动了曹操,赏了他这个很响亮、很光彩的头衔。其实,我觉得曹操这样大张旗鼓,还是他内心里感谢这个草野之人,让他亲身领受教训,万万不能轻敌。如果不是他,说不定就陷在四川盆地出不来了。

值得注意的一点,最初作攻蜀主意的,为司马懿、刘晔,七天以后,他再咨询之人为刘晔。那么,司马懿到哪里去了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