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回(上):玄德用计袭樊城
这部小说除了帝王将相之外,确实也无其他了。在这里,看不到一个有具体面目的老百姓,也看不到一个有具体面目的士兵。甚至人类的另一半,有名有姓的女性,也不足十人,微乎其微。
全书以很大的篇幅写战争,那是“将”的事;同样,以更多的篇幅写权谋,那是“相”的事。《三国演义》是一部讲权谋的小说,既然是权谋,必离不开谋士,因此,写“相”甚于写“将”。所以,《三国演义》也是一部中国仅有的,世界上少见的,表现谋士智慧的小说。
在所有的这些谋士中,最出类拔萃的,最高风亮节的,最永垂不朽的,莫过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了。
三国时期,还有一个不可等闲视之的人物,那就是贾诩。他与诸葛亮不同之处,一无必达的目标,二无必成的志向,但他最后目标达到,志向成功。诸葛亮一有必达之目标,二有必成之志向,然而最后,“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自然是命也运也的事情了。贾诩第一次出场,就是董卓死后,卓之余部不为王允所赦,正惶惶然不知所措之时,他跑出来给他们出了一个阴损坏的主意:“你们手中的刀枪剑戟都是吃素的吗?”于是一个董卓死掉,四个董卓出现,天下再一次大乱,东汉彻底完蛋。
此人从助纣为虐开始,到为张绣出谋划策反曹,到为曹操、曹丕父子效力。计无不立,谋无不成,也是这部书里唯一的大获全胜的谋士。贾诩在杀掉那么多谋士和文化人的曹操手下,能平安活到耄耋之年,功成名就而逝,是一位最懂得在“伴君如伴虎”的环境下求生存的谋士。一个杰出的谋士,不是执拗地去做一件事,而是机变地去做成一件事,两者之间的差异,就在事倍功半和事半功倍的效果上了。然而,一个有着坚定信仰而无我的人,为信仰付出代价,甚或生命,和那些虽无坚定信仰却有我的人,总能顺水行舟、如鱼得水,究竟谁更值得后人赞叹呢?
曹操最得意,也是最欣赏的谋士,莫过于郭嘉了,这是一位具有高明见解、战略宏图,而且判断准确、料事如神,但可惜却短命早逝的谋士,他不但能够准确地把握住动乱不定、变化不已的局面,做出攻守得当、进退适宜的决策,而且具有高瞻远瞩、真知灼见的能力。在官渡之战后,他主张乘胜追击,以犁庭扫穴之威,一举成功,大获全胜,让曹操自此再无北顾之忧,这很大程度上是曹操和郭嘉的一次精彩合作,一次完美表演。“唯奉孝为能知孤意”,“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赤壁之战败后,曹操还不禁怀想: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因此可以推断他对郭嘉期望值之高。他对荀攸等人说:“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恐怕也是他感情的真实流露。
许攸本是袁绍的谋士,袁绍不用他,遂投奔曹操,因为他与曹操曾经相识而且有些交往。在官渡之战中,这个堪称上乘的谋士,屡有出奇制胜的高招,常收意料之外的战果。要没有他,曹操这一仗要打得吃力些。但许攸是那种恃才傲物,行为突兀,性格放荡,不羁常俗的人物,生就的脾气长就的肉,爱发自以为是的言论,总要表现特立独行的样子。作为谋士,其实不过是工具的许攸,竟然在攻下冀州时,用鞭指着曹操问道,你没有我,能进得了这座城池吗?曹操当时笑笑而已,实际上许攸的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古人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是皮决定毛,而不是毛决定皮,这就是中国文人(当然包括谋士)永远摆脱不掉的宿命。
《三国演义》,其实就是一部谋士传,正是这些形形色色的文士,林林总总的韬略,使得这部书成为历朝统治者的必读书。
孔明未走出卧龙岗时,舞台灯光一直照着曹操,全是他的戏。但自此开始,《三国演义》另一个灵魂人物,也就是谋士的最高典型人物,便要出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