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武夫当权:军阀集团的游戏规则 > 默认卷(ZC) 第七章 “中西杂拌”——阎锡山

默认卷(ZC) 第七章 “中西杂拌”——阎锡山

属于这种类型的军阀多少在统治形式上借用了若干西化的因素,甚至拿来了某些属于西方文化的思想素材点缀其集团维系意识,可以说他们的维系意识是属于“嫁接型”的果实,中学其内,西学其外,如果说传统型的军阀集团维系意识的外部特征是“复古”,那么这类军阀的外貌则是“求新”。在他们之中,最典型的莫过于人称“民国不倒翁”的山西王阎锡山。

东洋的日本士官学校,曾出过不少曾经叱咤中国政坛军界的风云人物,如有功于反清革命的“士官三杰”(吴禄贞、张绍曾、蓝天蔚),军事理论家蒋百里,讨袁英杰蔡锷,及割据多年的孙传芳、唐继尧和阎锡山,还有后起之秀何应钦与王柏龄等。尽管有浓烈封建气息,强烈的蛮勇氛围,日本士官学校多年正规的政治化军事教育,以及日本当时的空气,毕竟给了他们某些在国内无法感受的“欧化”熏陶,从而在他们的行为模式上打上“留学”的烙印。

阎锡山作为士官生中的一员,多年留学日本的经历,虽然没有在军事知识方面有多少长进,但平时耳濡目染日本社会畸态的“敬军尚武”风尚,军国主义的教育和社会组织,加上当时中国知识界一部分人对极权主义的推崇,使他对风靡一时的军国主义政治理论深感兴趣。主政山西不久,就编写了《军国主义谭》的小册子,热切地主张“政府以军国为政策,教育以军国为教育,社会以军国为组织”,以为“不如此,则国权不张,国力不固”。①以后,随着时代的前进,阎锡山不间断地撷取某些时髦的主张与主义,装饰他的维系思想,甚至花钱召集社会思想名流入晋,开会讨论所谓社会人生问题。深不可测的城府,极度圆滑的个性与强烈的趋时嗜好,既是阎锡山的为人风格,又是他的思想特征。事实上,当时任何一个军阀集团,也没有晋系那样的严整,施行土地、人民、军队三位一体,从下到上的立体控制与教化。

全面抗战爆发之前,阎锡山试图在蒋介石、日本、中共三方之间维持一种力量平衡,找到一条能够容许他存在的“夹缝”。用阎锡山的话来说就是:“我是在三颗鸡蛋上跳舞,踩破哪一颗都不行。”

◎舞步轻盈。

阎锡山曾说:“看八字的说,我有帝王之相,除袁慰亭之外,说中国的伟人中,数我相貌最贵了。”又说:“德国的一个医生给我检查身体,说我肺部最好,是可活百岁以上。”

◎甘居第二已经不容易了。

阎锡山的爱将杨爱源有句名言:“跟会长(指阎)共事,一不要动他的权,二不要动他的钱。他让你干甚就干甚,不让你干甚就不要干甚。”

◎当官和候补当官的听明白了!

一、阎锡山的“几希”哲学

阎锡山是个热衷于谈玄的人,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诸如理与气,心与物,知与行等字眼,时常在他的文述中出现;而且他还有个惯于把别人的理论“晋化”或者说“阎化”的癖病,无论是王阳明、曾国藩还是俾斯麦和伊藤博文,甚至于共产主义的片言只语,他都能生吞活剥地烩在山西这一口锅里,贴上“阎记”的标签来出卖。作为阎锡山维系意识理论基础的政治哲学,也是这样从陆王心学里扒下并化出来的。

1931年4月,阎锡山反蒋失败,逃居大连的时候,回首前尘,感慨系之,写下一条政治格言:“何谓智圆?初以为不必求解亦解,今则解之矣!打得过滚,才叫圆。此可体知,不可晓之。”

◎毛驴的法号就叫智圆。

1939年,阎锡山成立了所谓“三三铁血团”,发起人28名,寓28宿之意。以后按一人介绍三人递层发展,28个发起人为第一层,每人所介绍的三个人为第二层,第二层介绍的人为第三层,层层发展,依次上推,预计要发展20层。仿青帮“大通悟学”排字法,按“铁血主公道”等字排辈分。歃血为盟,不仅要效忠阎锡山,还要忠于他的主张。“三三”又是“山山”的谐音,暗指阎锡山和山西。

◎有帮才好统治。

阎锡山的哲学可以名之曰“几希”哲学,因为“几希”这个怪词是他奢谈心性时使用率最高的一个。所谓“几希”即孟子所说的“人之所异于禽兽者,几希”中的那个“几希”。阎锡山认为:“这一点‘几希’,系与生俱来,是人独得的,极为可贵。”②人生来带有这么个无形的“灵通宝玉”,所以是为人,禽兽没有,所以为人所享。这宝贵的“几希”是个什么东西呢?“几希,即良知良能也。”③按阎的说法,人的意识或者说精神世界可以一分为二,“曰良知良能,曰感知感能。良知良能自然能别是非,明善恶,是为人生之本能;感知感能,则非感于己,而无所知能。如目无色则见不动,耳无声则闻不动之类”。④相应的,人心也有两层:内心和外心,阎锡山解释说:“内心就是所谓道心,外心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心。”⑤人心与人欲及感知相联系,而道心则与天理及良知相联系,所以有时道心和人心也被阎说成公心和私心。在阎锡山看来,人既具有产生日常意识的感觉器官(外心),又有产生道德意识的无感无觉无形的“器官”(内心)。与前者相联的是知觉及相关的人的欲念,与后者相关的则是人的求善去恶动机及道德追求。就阎锡山而言,无论是前者的实在的官能和后者那种超实在的官能,都是不可缺之须臾,没有了前者,人的肉体则不能存在,没有后者肉体存在也没有意义,“假定‘良’、‘感’为十,各成其五,则无亏损之成就。若为四六或三七,则一方添病,一方减能;两数之差愈大,则人类之缺憾愈多”。⑥“良知”与“感知”虽各占一半为宜,但前者却居统率和主导地位,阎锡山以骑者与马的关系比喻良知与感知,认为人善骑与马力大结合为最好,驽马与善骑搭配次之,而蹩脚的骑手与烈马相配则害之。也就是说人必须以良知良能统驭感知感能,才能实现人格的完善,价值的实现,否则既为己害,亦为人害。为此,纵使将人性压抑得像一步三晃的蹇驴也在所不惜。

阎锡山为了加强对部属的精神控制,于1918年成立了“洗心总社”,在各县成立“洗心分社”,又在太原建立了一座能容纳5000人的“自省堂”,各县也建一些小的“自省堂”。规定每周星期天为“洗心日”,要全体公职人员都到自省堂去自省与洗心。自省时先作长达10分钟之久的静默,然后由讲长“讲话”“洗心”。

◎洗得干净吗?

阎锡山爱骑毛驴,因为毛驴擅长爬山,山西又多山,且毛驴体低性驯,好骑易扶,阎骑驴出行左右必有五六人扶持。某外国记者见状,戏称阎为“毛驴将军”。正因为如此,他的毛驴也特受优待,有专人伺候。阎锡山系统内部有句俏皮话:“你真是会长(阎兼同志会会长)的毛驴,享尽福了。”

◎驴将军居然也八面玲珑。

“良知良能”是王学的惯调,无非是说人的道德意识生来就有。“知善知恶是良知”(《传习录》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王文成全书》卷八)。而“感知感能”却是阎锡山从近代心理学理论中剥下来的,因为王学从不承认事物的客观实在性,以为事物的存在不过是意念的作用,所以也就无所谓感觉和感知。阎锡山从王学的一元论变成他自己的二元论,一方面固然体现了他中西合璧的嫁接风格,另一方面也是他对身处的物欲横流、铜臭熏天的军阀世界的一种适应,军阀的集团维系,说到底还是要靠金钱的支持,如果阎锡山真的像当年王夷甫一般“口不言钱”地谈玄,哪里还会有人听他的,维系道德也只好去见鬼了。

一次,阎锡山设宴款待蒋介石部下将领李文等人。酒过三巡,阎的侍卫突然发现李文和手下将领手中都掖着小型手枪,感到十分慌张,研究了半晌,还是前去如临大敌似的“有礼貌”地摘了李文等所佩之手枪。宴后阎锡山对侍从作了表扬,并说:“事先不察是你们的最大失职;事后当机立断,表现了对领袖的忠贞,可以将功折罪。”

◎忠就好。

1949年,国民党政府行将垮台前夕,阎锡山就任行政院院长,由广州逃到成都,每天唯一的工作,就是亲自分配飞机座位。当时每天都有几百个伪国大代表、立法委员和什么部长、次会、司长等一类人包围着他大吵大闹,都想早点弄到一个座位,好早点逃往台湾。

◎有权的小职员,给个总理都不换。

但是阎锡山并不是一个彻底的二元论者,充其量只能算作一元半论者,因为在如何实现良知良能的统驭问题上,他又回到了王阳明那里,因为内心显然是被外心包在里边的,故而“人不亲涉事时,以良知良能用事,当事涉己时,则为感知感能作主,良知良能反为包围流不出来。”⑦所以要想始终由良知良能作主,就非得“致良知”不可,也就是要“自内讼”,进行道德自省,使良知通达内外。至此,绕了一圈,又回到了王阳明的去“私欲”的“格心”“正心”上去了,所有的外心与感知感能,都变成了“私欲”的代名词。

平心而论,阎锡山对王学还是有点“超越”的,因为他放心不下,忍不住又为“良知”所应知的“善”即道德规范立下了他的标准,这对以心为道德准则的王学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但在阎锡山却不得不如此,因为他有不得已的苦衷。阎锡山认为,善或道德的真谛有二,一为“仁”;一为“真”。仁者二人之谓也,当“爱群”解;而“真”是什么?阎打了个譬喻:“关岳生平作为,全是这个‘真’字,无论怎样艰苦,怎样的危险,他是始终如一,所以世人这样崇拜他。”⑧说到这里,狐狸尾巴终于露了出来,高到天上去的“几希”高论,无非是让人们热爱身属的集团(群),像关岳一般对集团尽忠尽节而已。

阎锡山曾大搞封官晋级,制发一种布制徽章,分将、校、尉三级,以红、黄、蓝三色区别,把廉价的官衔到处奉送。时人讥讽说:“红边多如狗,司令满街走。”

◎滥羊头好解馋。

阎锡山在1933年至1937年建成同蒲铁路。这条铁路是窄轨,为的是“有了事情,外面的火车进不来”。筑路的经费,既没有向外国借款,也没得到国民党政府的支持,只是靠山西自己印发纸钞,故而当时人们称这条铁路为“纸糊的铁路”。

◎勉强算件好事。

阎锡山的会客室里有很多“伟人”肖像,阎要接见哪方面的人,就把哪方面的像挂出来。

◎万一挂错可糟了。

军阀不是阔谈玄机的形而上学家,也不是劝善规恶的道德家,他们的哲学都是一种功利性极强的政治哲学,旨在弘扬集团的维系道德。为此,他们不能不规定具体的道德标准,划出可见可行的“正轨”;而“良知良能”鼓噪,无非是让人们相信他们所强加的“道德”约束是出自于人的内心,从而服从起来更加心甘情愿,俯首贴耳。

二、阎锡山的“横竖”政治

阎锡山认为,人的“感知感能一定要纳入正途”,如果良知良能硬是作不了主,就必须要“以政治遏制之”。⑨所以,阎的一生提倡过多种名目的“政治”,诸如“用民政治”“村本政治”之类,而最能反映其政治性格的是所谓“横竖政治”。

1930年中原大战,冯阎战败。阎锡山被迫离开山西下野,但阎的势力仍在。蒋介石为了从根上挖掉阎锡山的基础,通过太原祥记公司先后送给颇有实力的阎系将领杨爱源九十万元。杨接到这笔款后,踌躇再三,还是将它与山西诸将平分,最后,他把各部领款收据汇总寄给蒋介石,连一个谢字也未提,蒋介石偷鸡不成白蚀两把米。

◎有此忠臣,阎锡山自豪去吧!

阎锡山有日记一部,上起1931年,下至抗日战争时期,断断续续,时记时辍。一般日记是记每日发生的事情及思想活动,而他的日记却一不记事,二不记具体思想活动,满篇都是他阎锡山独家发明的格言哲理。原来,这就是阎锡山有意留下给人看的“阎氏格言录”。

◎日记就是给人看的。

这种“绝妙”的“横竖政治论”,其第一种含义是:所谓“横政治”就是指共和民主政治;所谓“竖政治”,就是帝王专制政治。在阎锡山看来,两者各有利弊,“竖政治者,以一人之精神贯注全国,治易,乱亦易;横政治者,则以众人之精神贯注一人,乱难,然治亦难”。⑩民主政治让人民参与政治,这是万不可行的,但专制政治下人民与政治全不相干,似乎也不利于统治。在阎看来,为政必须“鼓舞人群中人人固有之政治性”,“把政治放在民间”。?就是说要把政治触角伸到每一个普通老百姓头上,让人民自觉地接近他的统治思想和方法,置身于警察化、军事化的政治网络之中。这就是阎锡山所谓的既非民主也非专制,且亦民主亦专制的横竖叠加政治,实际上是进一步深化和被强化了的专制政治。

横竖政治论的第二种含义是教化与政治的合一。因为要使老百姓达成良知统驭感知的精神格局,不但要依赖“严父良兄政治以责制之”,还必须有“良师益友诱导之,予良知良能觉悟之机会”,?所以“吾国古来君师并重,即政教之意也,二者于人类孰重?答:以竖言,则教育重,而以横言,则政治重”。竖为道德教育(教化)。横为警察统治,一文一武,一软一硬,又一个横竖交叉。

辛亥革命,阎锡山作了山西都督。不久,阎与北洋第六镇统制吴禄贞联合的计划由于吴被袁世凯派人刺死而破产。北洋军重兵压境,阎锡山心虚胆怯,派人将都督大印送来让去,意欲卸下包袱,只身逃命,但大印送谁谁不要,阎窘急之下,竟声称要去五台山当和尚。后来,时局稳定,清帝将退位,阎就再也不提让都督的事情了。

◎和尚哪有都督好。

阎锡山在山西推行所谓“团民政治”,内容之一就是禁、戒烟(鸦片)。但阎禁烟的办法很特别,是用鸦片制成“戒烟药饼”,由禁烟考核处专卖,规定烟民必须购买“戒烟药饼”,同时密令警察宪兵,凡买“戒烟药饼”开灯吸食者,不可查究。

◎丑东西总得披层纱。

横竖政治论的第三种含义是哲学上的,阎锡山认为:“一横一竖,相交则为十字,天地间万事万物,皆可括尽无余。横竖两者,横者见其平,竖者见其中。平者不移之谓,万理藏其中;中者不偏之谓,万理亦藏其中。中平两者,有表有里,可经久矣。”?这一套横竖玄论,同样用阎锡山的话通俗一点解释就是,对(正确)在不对(错误)的反面,而在对与不对中间,中间是既不保守,又不放纵。至此我们尽可以说,横竖政治,既是当年诸多名流政客所醉心的“西洋政治与东方道德结合说”的滥觞,又是中国传统政治理论不偏不倚,持中持平说的翻版。一句话,就是日本军国主义政治的中国版。

三、阎锡山的维系网络

阎锡山的集团维系方式的一大特点就是对组织、团体化的偏好。他认为:“不结团体是我国人的大病,俗话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道理大错了,世上有许多事非结团体不能办”。?如果人人都被组织进各种名目的团体之中,则“自己既是团体的一分子,团体就是代表自己,所以服从团体,就是服从自己。”?

阎锡山曾规定,在各种集会场合,闻第一声称道阎锡山时,必须“一律立正”。还规定每周两小时组织课,专门讲授会长(指阎)传略,会长学说,会长言论。在办洪炉训练时,值日官看见阎登台即起立高呼“拥护会长”、“敬爱会长”,全场呼应。阎下台时又必须喊“会长健康”、“会长万岁”的口号以相送。

◎“万岁”和“健康”就是顺耳。

由于阎锡山曾有同盟会员的头衔,所以袁世凯对阎担任山西都督总是放心不下。阎锡山为了自固,不惜卑辞厚币,向袁示诚,甚至为了令袁放心,竟将其父阎书堂和继母送往北京长住下来,名义上说是让父母到京城开开眼界,实质上却是作为人质。这种以父母为质的做法,实在是古之所无,今之罕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