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莆把胡开记的话琢磨了一路,感觉此刻都有点心虚。</p>
林巧枝愿意帮忙就很不错了,结果答应好的事情,突然就大变样了,体量和工作量一下就变大了这么多。</p>
他倒是不要紧,能为祖国和人民做贡献,不在意多做一些事,多忙碌一些。</p>
就怕林巧枝有意见,不高兴。</p>
温东鸣派了人,暂时把这几个考察团接手过来,给胡开记和宋莆腾出时间和空间。</p>
坐下来。</p>
胡开记带着团队和宋莆一起过来,这是真的很罕见的重视了,他们看着林巧枝看方案。</p>
方案不是最先的那一版本,加入了丘陵调查数据,还有丘陵土地适应机械化的预测和分析,避免林巧枝再为调查数据费时间,或者被杂乱信息干扰。</p>
这也不算太复杂的事,稍微受到重视一点的方案,都是要做这些准备的。</p>
林巧枝拿到手上,已是清晰明了,她只需要带着自身技术和知识储备,干活就完了。</p>
看到具体内容,她眉毛一挑,继续往下看。</p>
看了一会儿,林巧枝就将注意力转向了机械化部分。</p>
</p>
</p>
第141章 抽出笔,又铺开本:“你说。”</p>
林巧枝把方案看完。</p>
胡开记说出他们的主要来意:“我们今天坐在一起, 还是想得到一个比较普适的耕地修整方案,既符合农业需求、又符合机械发展规律。”</p>
“就是不知道,可以做到什么程度?”</p>
他把目光投向林巧枝和宋莆, 很是期待。</p>
从前,他们外贸部推销全丘陵地形拖拉机, 多还是因循守旧, 顺着从前工业产品外销的思路,介绍机器的数据、优势。</p>
直到收到了宋莆的方案。</p>
忽然一下,像是被电打到脑子,破开了思维壁垒。</p>
是啊!</p>
机器造出来是服务人的,没错。</p>
但人是活的啊, 完全可以让土地也朝着适应机器的方向修整修整,这就跟谈对象一样,双向奔赴!</p>
林巧枝看了看宋莆,又看了胡开记一眼:“什么程度, 我这边不能贸然下结论,宋同志的意见也很重要。”</p>
胡开记笑着介绍, 给宋莆背书:“当然了, 宋同志也是362所里着重培养的后辈,年纪轻轻就出过成果,在农业行业里也是名声在外。”</p>
宋莆感觉脸热得一红,忙道:“也没有,和林同志的成就比起来,我就不值得拿出来说了。”</p>
他笑的时候,本就透着淳朴, 脸颊还带点红,真像草原上的小马驹。</p>
宋莆确实是农业这行里名声在外的年轻人, 只是同处一室,不免被更为优秀出色的林巧枝衬托得不那么起眼了。</p>
林巧枝也是有点诧异的。</p>
她提这一遭,确实是想说,如果胡开记想铺这种大的摊子的话,农业那边也要稍微有点分量才行。</p>
她见宋莆两次了,中间还联系过,还真没看出来他是农业领域名声赫赫的天才。</p>
可能是,和土地和小麦打交道久了……性格也有点接地气了?</p>
林巧枝看了他两眼,又思考了一下胡开记的说法,表情逐渐认真郑重起来。</p>
有些东西一变,要思考的东西就不是一个量级的了。</p>
就好像农村养两三只鸡,稍有经验的农户随手就养了,但是如果要同时养两三千只鸡,再有经验的养鸡户,都要打起精神来。</p>
胡开记还想用此作为全丘陵地形拖拉机的对外宣传案例,慎重程度就要再往上提一提了。</p>
“那我先从机械化角度,说一说我的想法,大家一起讨论一下。”林巧枝思索着,把看完的文稿在面前摆开。</p>
宋莆和胡开记等人直接抽出了胸口的笔,又铺开笔记本:“你说。”</p>
“就是一点初步想法。”林巧枝摆摆手,示意不用搞得这么严肃,又说,“最根本的,还是整理土地,这个思路肯定是没问题的,咱们的这款全丘陵地形拖拉机,最大爬坡度可达30°,但是接近极限的耕作效率还是会明显降低,还有侧翻风险,我们推荐比较高效的坡度还是在25°以下,配合正反双向驾驶功能的话……”</p>
“再有,碎片化太厉害的耕田,肯定还是要处理的,就像是这方案里写的‘小并大、短并长、陡变缓、弯变直’的思路肯定是没问题的,将面积小于0.5亩的地块合并为1-3亩的标准化地块,减少田埂阻隔,拖拉机就能流畅作业。”</p>
“不过……”林巧枝说完,又看向宋莆:“这部分尝试,应该已经能在最先一批购置到拖拉机的生产大队体现出来了吧?”</p>
“嗯,确实是这样,我也是去做数据采集的时候,发现了这些变化,才萌生了这个想法。”宋莆格外坦诚地点头道。</p>
劳动人民的智慧,永远是不可小觑的。</p>
拖拉机到手了,肯定想最大程度把它用上。</p>
这就好像农家小院买了车,想停在院子里,自然而然会把门槛那块高的地方,用水泥砌一个斜坡,让车方便开进开出。</p>
生产大队的拖拉机到了。</p>
那些地块零碎的生产队,看到隔壁生产队用上丘陵拖拉机,三下五除二就把村民要干几个小时、乃至一天的活都干完了,怎么会不心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