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今天这场青年组钳工的比赛,人还是很多的。¢x¢n*s-p¢7^4¢8,.~c¢o·m/</p>
围观的人数也是不少的,只要不在岗的都抽空来加油助威。毕竟能进前十,能给带教的班组加不少分呢,分福利都能多拿点东西。</p>
还有这次有可能进前三的选手,日后可能代表红旗厂,出去市里、省里参与技术工人大赛,因此前三的热门选手,连他们带教的师傅,还有一些高工,也都过来加油看热闹了。</p>
正在负责20吨模具项目的王柏强和乔元等人,因为要盯着项目,所以没来。</p>
但是温东鸣,还有作为定海神针的路锋,提前入厂的学徒工们,可都是过来了。</p>
看到翁工良穿着工服走过来,正围着路锋和温东鸣的人群稍微拉开了一道口子。</p>
翁工良往里头看,见到第一排的林巧枝,就表情不好,糟蹋了一样,好像看到了包了芝麻糊馅的饺子似的皱脸。</p>
温东鸣看了,拍拍他的胳膊:“嗐~翁工,放宽点心。”</p>
“小萧,今天咱重点看看你们组小萧,我记得他水平不错。”</p>
路锋也笑着说:“你们组萧隆二十三了吧,听说能把精度稳定到5丝以内了,有时候能达到4丝的水平,不错哦,指不定三十岁以前能迈进2-3丝精度大关,这次青年组头筹,那是稳操胜券。”</p>
这精度越往小了靠,进步就越难,天赋和努力缺一不可,进步都是以年来打磨,甚至很有可能在某个年龄,停在某个精度,此后就再难有寸进了。</p>
所以缺高级技术工人。</p>
不仅中国缺,二战之后,世界各国都缺,每个努力想发展重工业的国家,都必须尽可能培养出更多技艺精湛的技术工人。</p>
不仅场外在讨论。</p>
场内正要比赛的选手,也在讨论。</p>
“萧哥,你这次肯定胸有成竹,不会甩我们个十分八分吧?”</p>
萧隆看向说话的人,却是有些紧张:“你可别光夸我了,你手艺也不差,球体定位可不是我的强项,要我甩大伙十分八分的,还是把我丢江里去喂鱼更简单。/看,书.屋?小`说+网· *更~新`最?全_”</p>
“怕什么?球体形状制件那么难,工作面上连参照系都没有,咱们谁又熟练擅长了?你放心大胆比就好了,保管没问题。”</p>
林巧枝也在看手里的黄铜圆球。</p>
黄铜比钢硬度低,好削切,正好做这种快速比赛的材料。</p>
就是不知道这次比赛题目是什么。</p>
她旁边桌是许观平。</p>
他们之前在厂校操作教室,经常一起练习,还相互帮对方做过二次检查,但毕业之后进了两个组,交集倒是少了不少。</p>
“巧枝,听说你这次比赛打算考三级了?”许观平检查完了桌面上的工具,先开口问。</p>
林巧枝点头:“你呢,这次也考三级吗?”</p>
红旗厂强势,每年升三级工的名额都有八到十个,不像是有的小厂只有一两个。</p>
等到要升四级,才开始需要一些别的条件。</p>
许观平苦笑:“我哪里会有那么快。”他有时候在车间,看林巧枝都有些不敢认,当初他们可是一起毕业的,他还劝林巧枝和他一起到乔工组,如今林巧枝都开始主持项目了。</p>
跟做梦一样。</p>
他还记得,当年去铁路局那边的时候,他还能靠手上技术领先两个学弟学妹,优先获得和路工上台展示的机会呢。</p>
林巧枝:“……说不定就进了呢。”</p>
人还是要有梦想!</p>
她为了这次比赛,可是一连好多天,都把晚上的解压学习项目,从梦里到各厂看各种制作工艺长见识,开拓思路,便于应对项目中层出不穷的困难,改成磨练技术了。</p>
这比赛的前三名,包括荣誉啊,奖励啊,加分啊,涉及到厂里福利和晋升,还有营养票!对现在的林巧枝而言,都是非常好的东西,很有诱惑力。</p>
当然,林巧枝的重视,还有她做的这些努力和准备,别人是不知道的。</p>
很快,中间换场的时间就到了,去上厕所的人也都回来了,“砰”的一声锣鼓敲响。′k!a-n!s`h′u^c_h¢i,./c+o\m¢</p>
带着红袖章的裁判,可能这会儿也是有点热了:“咱们废话不多说,材料都领好放桌上,有工具需要换的赶快换,今天的比赛题目,是用滚圆黄铜球制作黄铜垫块,先请翁工给我们做一下示范。”</p>
他把中间的位置交给了翁工良,笑道:“厂办特地请翁工您来,可得让年轻人们长长见识。”</p>
翁工良走到了操作台上,话不多话,只交代两句要做的垫块是厂里配套的消耗配件,就利落地开始处理起手中的黄铜滚球。</p>
他一说,大伙就都懂要做什么了,只是人家做黄铜垫块,都是用简单的方形材料,在流水线上划线,用车床一车就好。</p>
比赛用圆球材料做,就是特意上难度!</p>
难度在哪里呢?球体形状的材料,工作面上没有任何参照系,既难找空间基准,又难以测量定位,连机械和数控设备都无法进行加工。[1]</p>
翁工良先对黄铜滚球做了粗加工,很快将球形材料,粗削出两个麻将块大小的方形黄铜块。</p>
这就是厂里出售的配件雏形了。</p>
但这是比赛,肯定带有技术考验性质。</p>
果不其然,再看一会儿,就发现两个黄铜块中间,并没有直接切断,而是连着一根细细圆圆的杆!</p>
乍一看,像是小杠铃。</p>
但还没有结束,紧接着,翁工良像是炫技一样的,隔着中间的小杆,在彼此没法参照的情况下,将两边黄铜块打磨得完全一样。</p>
如此规则的立方体,肉眼去看,完全分辨不出任何区别。</p>
再测量相应数据,精度全部都在0.01毫米不说,切割下两个成品黄铜垫块,体积的误差只有0.027立方厘米,质量误差,竟然维持在0.23 g以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