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又听一道清亮嗓音:“外孙王南归,拜见外祖外祖母!”
众人一瞧,后面马车下来个俊小伙儿。
且看他,一袭白衣胜雪,头发用青丝带随意束起,腰间一块碧绿翡翠玉佩晃悠着,脚蹬黑靴,那叫一个玉树临风。
小伙儿说着,弯腰就给老两口行礼。
江老夫妇急得手忙脚乱,赶忙伸手去扶:“好孩子,快起来,别折煞咱老两口啦!”
围观的乡亲们炸开了锅,叽叽喳喳议论个不停:
“江家闺女这是走了啥大运哟,找了这么好的婆家。”
“儿子还这么乖巧懂事,居然来认外祖家,这福气,打着灯笼都难找哇!”
在村民们的叽叽喳喳声中,江老夫妇把这一家三口让进了家里。
江家的三间瓦房虽然有些年头了,但在这个年代能住上瓦房的,日子都算是不错的。
可见这是一户勤劳肯干的踏实人家。
再看看屋里,摆设简单: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倒也干净整洁。
秋娘一进门就忙着要去沏茶倒水,老两口哪里敢让她动手。
“桃子,你坐着别动,让我老婆子 来倒。”
江大娘赶紧把茶壶抢了过去,现在桃子是有钱人家的夫人,哪能再让她干这些粗活?
秋娘看老两口那副不自在的样子,也就不再勉强。
王南归倒是机灵,主动起身给江家夫妇倒了茶。
王耀祖也不绕弯子,直接开门见山:“爹、娘,今天我们来,一是感谢你们当年对秋娘的救命之恩,
二是想接你们到城里去,和我们一起生活。”
江家夫妇一听,先是愣了一下,随后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秋娘这夫婿,果然是个懂得感恩的,这不仅是把秋娘认回去,还要来报恩了。
他们也没多问什么,毕竟大户人家的事情,外人不好打听太多。
不过,听说王南归是秋娘亲生的孩子,老两口心里更为这个“女儿”感到高兴。
江老爹挠挠头,吭哧半天才开口:“王老爷,您的心意我们领了,可我们在这村里干了一辈子农活,舍不得这脚下的土地。”
他说得是实情,作为一个农民,从小就扎根在泥巴地里,真要让人离开,心里空落落的,没着没落,一点安全感都没有。
王耀祖一听,急了,拍着胸脯保证:“老爹、老娘,你们放心,我绝对把你们当亲爹娘侍奉。”
王老爷自己爹娘走得早,打心眼里盼着有爹娘疼。
好不容易有了一家人,又出那样的事。儿子打小没爹疼没娘爱,他想把老人接去,过过上有老下有小的圆满日子。
老两口商量了一下,还是婉拒了。
任他们怎么劝,江家老两口就是不松口。
江大娘抹着眼泪说:“我们走了,这儿还有孩子呢,虽说儿子早没了,可这一草一木,都留着他的影子,我们放不下。”
王耀祖一听,知道再劝也无用,便不再勉强。
他让人把准备好的东西搬了下来,又从怀里掏出一沓银票递给江家夫妇。
老两口连忙摆手:“东西我们收下,但这银票我们不能要。我们还能动,地里刨点吃食还是够的。”
江大爷也点头:“旁边住的就是我弟弟一家,两个侄儿也很照顾我们。”
这时,王南归凑到父亲耳边,低声说了几句。
王耀祖略一思索,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