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质也笑着说道:“皇兄,你就是大唐的明君,在你的治理下,大唐一定会越来越强盛!”
李承乾看着母亲和妹妹,心中充满温暖:“有母后的教诲,妹妹的支持,朕定当不负所望,让大唐永享盛世。”
在长孙无垢与李丽质为活字印刷术所带来的书籍惊叹不己之时,这一消息也如一阵风般,悄然传进了东宫那囚禁李世民与李泰的地方。
一名侍卫在给李世民和李泰送膳食时,忍不住小声嘀咕:“如今宫外可热闹了,活字印刷术印出来的书又多又便宜,到处都在讨论呢。”
李世民听闻,心中一动,唤住侍卫:“你说什么活字印刷术?细细讲来。”
侍卫赶忙恭敬地说道:“回陛下,如今皇上推行了一种叫活字印刷术的新法子,印书又快又好,以前抄一本书要老久,现在没几天就能印出好多本,而且价钱便宜,老百姓都能买得起书啦。”
李世民与李泰对视一眼,眼中皆是震惊之色。李泰忍不住说道:“竟有如此神奇之术?一本书籍抄写耗时良久,成本极高,这活字印刷术若真如此神奇,那可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李世民皱着眉头,陷入沉思:“李承乾这小子,倒是有些能耐。推行此术,不仅能让百姓广泛学习知识,更能巩固他的统治根基。”
李泰脸上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既有对李承乾能力的惊叹,又夹杂着一丝不甘:“父皇,没想到他竟能想出如此办法,让书籍变得如此易得。想我等以前,为了获取一本珍稀典籍,费尽心思。如今这新法一出,怕是再无书籍珍贵可言了。”
李世民微微摇头:“你只看到了表面。书籍易得,虽会让一些所谓的珍稀典籍不再奇货可居,但从长远来看,却能培养出更多有学识之人,为大唐效力。这对国家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李泰低头思索片刻,说道:“父皇所言极是。只是,看到李承乾将大唐治理得有声有色,孩儿心中难免有些……”
李世民长叹一声:“成王败寇,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我们既己失败,便只能接受现实。李承乾若真能让大唐走向昌盛,也算是了却朕的一桩心事。”
随后,李世民转头对侍卫说道:“去想法子找几本那活字印刷的书籍来,朕要亲眼看看这神奇之术。”
侍卫领命而去。不多时,便将几本活字印刷的书籍呈到二人面前。李世民轻轻翻开一本,只见字体清晰整齐,排版疏密得当,与以往抄写的书籍相比,的确有着天壤之别。
他一边翻阅,一边感叹:“这活字印刷术,无论是字体的清晰度,还是排版的规整度,都远胜抄写。李承乾此举,实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李泰也凑过来观看,同样被深深震撼:“没想到短短时日,大唐竟能有如此变革。看来,我们真的是小看李承乾了。”
李世民合上书籍,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既有对儿子能力的认可,又有对自己往昔决策的反思。
一日早朝过后,房玄龄与长孙无忌相约一同前往尚书省处理政务。途中,一群年轻学子正热烈讨论着手中的书籍,言语间满是对活字印刷术的赞叹。
“这活字印刷印出来的书,不但价格亲民,而且翻阅起来极为顺畅,真是前所未有的妙事。”一个学子兴奋地说道。
“是啊,以前想读本书,要么自己手抄,要么花大价钱买,如今可好,轻易就能购得。”另一个学子附和道。
房玄龄与长孙无忌对视一眼,心中皆是好奇。长孙无忌忍不住上前询问:“你们手中所拿,可是活字印刷之书?”
学子们见是两位朝中重臣,赶忙恭敬行礼,其中一人递上手中书籍:“回大人,正是。此乃小人刚从书肆购得,书中内容详实,印刷精美。”
房玄龄接过书籍,仔细端详。只见字体清晰,墨色均匀,排版紧凑却不失条理,心中不禁大为震撼:“这活字印刷术竟如此神奇,以前抄写之书,即便再精心,也难有这般整齐划一。”
长孙无忌凑近一同观看,同样惊叹不己:“如此一来,书籍的传播速度将大大加快,天下学子皆能受益,陛下此举,当真是高瞻远瞩。”
二人怀揣着对活字印刷术的惊叹,来到尚书省。刚一落座,房玄龄便迫不及待地说道:“无忌兄,今日所见活字印刷之书,实在令人大开眼界。想来这对我大唐文化发展,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长孙无忌点头称是:“没错,以往书籍稀缺,寒门子弟求学艰难。如今活字印刷术让书籍变得易得,能让更多人获取知识,日后朝堂之上,怕是会涌现出更多栋梁之才。”
房玄龄微微皱眉,思索道:“只是这新技术推行,恐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书肆增多,书籍质量参差不齐,需有相应的监管之策。”
长孙无忌抚须沉思片刻,说道:“你所言极是。我们可奏请陛下,设立专门机构,对活字印刷书籍的内容和质量进行审核把控,确保流传于世的书籍皆为有益之作。”
正说着,一位官员前来汇报政务,提及如今各地书肆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生意兴隆,皆是因活字印刷书籍价廉物美。
房玄龄听闻,笑着对长孙无忌说:“看来这活字印刷术,己然在民间掀起热潮,我们更得尽快完善相关举措,让其更好地服务于大唐。”
长孙无忌笑着回应:“如此盛举,我等自当全力辅佐陛下,使其发挥最大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