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开始制作第一张个人专辑《拉链门事件》(前两张未正式发行,所以算在前传里了),其间俗务缠身,日夜奔忙,劳心劳力,入不敷出,萎顿溃乏,再扣去消极怠工、腐化堕落、养膘发福的时间,拖拖拉拉一年半才基本完成。.微¨趣-暁·税, ¨嶵¢辛.漳,劫.更_鑫·快+只等一上市,立刻名满天下,财源滚滚,然后好把过冬的棉被赎出来。
传说至此,暂告一段落,回头一看,也不过满篇的俗人俗事,又落入俗套。
七零一代的鸡零狗碎 PART4
对白领弹琴
我的唱片刚刚做完的时候,我的音乐朋友们听了很兴奋,都说这张唱片不仅好听而且有想法,市井小民能听出热闹,高级文化人能听出思想,姑娘能听到唯美的旋律,小伙能听到激情,从六岁到六十岁的男女老少通吃,狂卖100万张应该没问题。除了吹捧的因素,有一点传达出来的信息是,我们以为知道他们需要什么。
事实上,我的文化朋友们听完以后都说歌词写的挺好的,但是音乐听不懂,这是一个很奇怪的回答,我本以为他们可能会说不喜欢、太怪异。¢看?书¨屋* ^最!辛,璋′结¨庚/鑫,快,懂是一个很理性的词,包含了解读、分析、思考,这和听音乐应该是没什么关系的。我们以前听古典音乐经常以听不懂为借口,因为一帮事儿逼的学院派制定了一系列关于音乐的术语、规范、解释,如果你听《命运》没有听出咽喉被掐住,而是听成了便秘不通,那你肯定就没听懂。
也许就像颜峻说的,大部分
文化人不听音乐,只听
歌词,看乐评。他们对音乐的理解更多来自理性的分析,而不是感性的聆听,我们这个民族几乎没有什么音乐的传统,但是文字却很发达。乐评人说:他的音乐里传达了机械文明最根源的悲剧。突然之间所有文化人都懂了。
文化人最好的音乐范本是罗大佑,他的音乐只是简单的民谣小调,不存在听不懂的可能性,但他的歌词里有一种崇高的文化腔、贵族色彩、史诗情结,特别能踩住文化人的尾巴。大学时候有一个学长,喜欢罗大佑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他写的东西全是那种定语状语巨长、史诗式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末期,在北半球最古老的人类聚居地之一——北京周口店的一家经历了数十载风雨的民间小店,我在人生虚度了三分之一的光阴之后,终于品尝到了正宗的承载了西北数千年饮食文明精华的刀、削、面!
这种身份和姿态让我们错过了很多精彩的体验,比如看肥皂剧、蹦迪、听我的唱片,其实很多时候你已经听出来了,它很好玩、很刺激、很新鲜,或者很别扭、很憋屈,但是你拒绝这种庸俗的表面的生理反应,你觉得应该听到更本质、更术语的玩意儿。!咸?鱼~墈+书^蛧~ ?耕!欣^嶵¨全*其实你又上当了。
在职业音乐界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局面,因为学院里出来的音乐人大多没什么文化,音乐对于他们只是一种手艺,他们只关心音乐的和声、织体、音色、使用的设备、乐手技术、录音条件。现在我就一直以音乐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常年坚持不读书、不看报。他们听我的唱片会这么说:你的音乐试验了多种非平衡结构的可能性,但是你又不停地妥协于聆听的惯性,从而形成了矛盾的张力。你都不知道他想夸你还是骂你。
我是一个相对自负的人,总以为知道别人需要什么,其实我离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挺遥远的,唱片发行商说我太实验,乐评人说我革命不够彻底,老百姓说我不够卡拉OK,知识分子嫌我太低俗,音乐人说我太粗糙,小朋克们嫌我过分细致。于是我眼睁睁看着离老少通吃的理想越来越远,幸好我是一个聪明人,知道怎么给自己一个下台阶,我决定把我的唱片和书一起捆绑发行,定位是一本小资的书和一张愤青的唱片,我的音乐朋友和文化朋友都很兴奋,一致认为,狂卖一万张肯定没问题。
当小资遇见愤青
小资的愤怒憋在心里,90%是自找的愤青的愤怒写在脸上,90%是伪装的小资看《格调》,将之作为行为准则愤青看《格调》,将之作为反面教材小资看完一本书,总结出八大体会、十六条教训,三十二处反思。
愤青看完一本书,说一句话:真他妈牛比。
一个孩子爱上音乐就不会变坏,是对于小资说的。
一个孩子变坏了就会爱上音乐,因为愤青爱上的是朋克。
小资身上带足足够的纸巾愤青用桌布、窗帘、内裤擦皮鞋小资穿西服要剪掉商标愤青穿西服要剪掉袖子,然后贴十个商标小资即使兜里只有10块钱也要打车愤青打车是因为兜里居然还有十块钱小资住地下室是为了今后可以住上高层愤青即使能住高层也要住地下室小资听音乐的时候喝咖啡愤青听音乐的时候砸咖啡壶小资只有上网的时候才敢装色狼愤青不管在何时何地即使阳痿也要装色狼小资标榜自己作风正派愤青打死都不承认自己是好人小资什么都知道,但从来不上街游行愤青上街游行,但不知道为什么小资的母亲骄傲地对别人说:我儿子是小资。
愤青的母亲骄傲地对别人说:我儿子最近可没犯事儿。
一个女孩一旦成为小资就很难找到男朋友一个女孩一旦成为愤青就有了换男朋友的理由小资最爱文学女青年愤青最爱摇滚女青年小资对他相处了八年的女朋友说:我一直想对你说,我……我爱你。
愤青对他认识了八个小时的女朋友说:我们分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