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清太宗全传 > 第111章完结

第111章完结

西藏归向清朝,使明清力量对比进一步朝着有利于清朝的方向转化。_0.0-小¨税!王. ¨免·废^粤?读′到这时,不仅整个东北、北部(蒙古)已纳入清朝的版图,而且地居辽远的西南也开始纳入清朝的政治势力范围。这就是说,太宗所得到的政治版图远远超过了在实际上领有的疆土,它把明朝紧紧压缩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使它真正成了如汪洋大海中的一座孤岛。

正当清太宗雄心勃勃西进,旌旗直指宁远、山海关时,突然的疾病过早地夺去了他的生命。然而,他与其父努尔哈赤及诸兄共创、并由他亲手加固的大业却有着蓬勃而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他去世还不到一年,明朝这棵“大树”一朝仆倒,清军十万铁骑奔流进关,轻而易举地攻占了北京。从此,我国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

*第五章一个帝王的思想作风

***************

清太宗是在战争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创业之君。数十年中,他驰骋疆场,纵横万余里,饱尝了披荆斩棘的种种艰辛,同时,在长期的征战中也目睹并体验到了民间的种种疾苦。由于明清(后金)连年的征战,加之灾荒,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繁重的徭役,因此无论在明统治下,还是在清(后金)统治下,广大各族人民被迫挣扎在死亡线上。-4·0¨0!t+x_t?.*c~o¢m,这使太宗在思想上对民间的疾苦多少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同情。

---------------

第一节素朴的天道观(1)

---------------

一、“皇天无亲”

在中外历史上,大多数的政治家或军事家,往往又是哲学家、思想家。这不是说他们主观上要使自己对哲学有所建树,而是客观实践提出的问题需要从理论上给予解释,或者说他们所提出的一系列政治主张和原则,首先要找到其理论依据,从而证明其正确性。这样,那些大政治家、军事家的思想不能不进入哲学的广大领域,接触到诸如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意识等哲学的基本问题。清太宗的一生,有着极为丰富的政治与军事实践,而且又处在与明朝争夺天下的激烈斗争的时代,他所产生的战略与策略思想不能不求诸于理论即哲学的帮助。因此,他在制定每项政策或策略时,总是从理论上给予阐发,显示了这位政治家的深邃的思想。

问题还得从“天”谈起。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天”从来就是人们崇拜的对象。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总是同“天”联系在一起的,因而人们不断探讨对“天”的认识和理解,成为哲学上经常争论的命题。-餿`艘`晓·税?蛧, ¢蕞¨薪.璋′节¨埂¨芯+筷\对“天”的种种不同解释,是区分唯物和唯心两种思想体系的显著标志之一。

满族人对天是很敬畏的,有拜天祭告的风俗习惯郑天挺:《探微集》,《满洲入关前后几种礼俗之变迁》,中华书局,1980年5月版。。太祖时,“拜天”活动已纳入到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去,成为统治阶级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到太宗时,更加推崇上天,把“拜天”当成一项制度而严格遵守。在太宗看来,“天”是有意志的,是人间的最高主宰,它有权知道并监督一切人事。他说:“天下诸国皆天之所命而建立之者”,“人君者,代天理物,上天之子也;人臣者,生杀予夺听命于君者也”天下各国都是受天的命令建立起来的,各国统治者都是天的儿子,被派到人间代表天意行使统治权。因此凡节庆、建国、新君即位,首先必须“拜天”,表示敬意。出征前,要祭告天知道,求其“护佑”;打了胜仗,凯旋归来,要“谢天”,感谢天的庇护。国家遇有重大事件,如孔有德、耿仲明率众来归、获元朝传国玉玺、林丹汗之子额哲举国投顺等,类似这样一些喜庆事,也都通过祭告的形式,感谢天的恩赐。在处理国与国、民族与民族的关系上,同样举国“拜天”。同朝鲜、同蒙古诸部结盟,缔盟的双方都要以虔诚之心对天地盟誓,以取信于天。在君臣之间,乃至家庭内部,还要以“拜天”的形式,向天及天之子——君主表达他们的忠诚。太宗即汗位时,他要求他的兄弟子侄一一盟誓;即皇帝位时,他们再次在天地神位面前,宣读誓言,披露他们对拥戴太宗的诚意,以求得“天地保佑”。所有这些频繁的、无处不“拜天”的活动,表明它远远超出了民间的风俗习惯,而成为满族统治者的一种强大的思想武器。

太宗认为,天是主持正义的,它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就是说天对人和事无远无近,无亲无疏,不管谁,只要顺承天意,就会得到“天地眷佑”;反之,就要受到惩罚。在他看来,天能赏善罚恶,而且绝对公正的执行。他在给袁崇焕的信中说:“惟天不论国之大小,只论事之是非,我国循理而行,故仰蒙天佑。”他在给朝鲜国王李倧的信中阐述他与明朝的矛盾,重申“惟天至公,不视国之大小,而视事之是非,以我为是,以明为非。”《东华录》,天聪元年春正月、五月。因此,上天才将辽东土地和官民“赐予”了后金(清);如果同意明朝方面的要求,将辽东退给它,就是“违天弃人矣”。他伐朝鲜后也说:“天意是我而非朝鲜,故所向克捷。”《东华录》,天聪元年四月。一次,他总结历史经验,训诫群臣;“古来用兵征伐,有道者,蒙天佑;无道者,被天谴。”《东华录》,天聪五年七月。总之,太宗认为,他顺天意行事,一切都是对的,他出兵伐明,是天给他的时机,所以一再取胜;明“违天”,才遭到了一次又一次失败。做为一个臣属如对他“怀异心者,天亦鉴谴”,如遵从自己的誓言,“天佑”他们,“寿命延长,子孙繁盛,千秋万世,永享安乐。”《东华录》,天聪六年七月。莽古尔泰、德格类、岳托等因病死去,由于他们“怀异心”,因而都遭天地“谴责”,太宗说:“夺其寿算”,“皆被天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