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兵在此役中,守宁远城损失很小,而觉华岛则全军覆没。!t.i.a-n¢x+i*b`o¢o/k~.^c¢o′www.这一损失远远超过了后金的伤亡。尽管如此,毕竟从战役的全局上明兵以少胜多,孤军奋战,顶住了后金的顽强而勇猛的进攻。它是明兵自萨尔浒战役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并以“宁远之捷”而载入史册!
第三部分明兵凭坚城用大炮获胜(1)
自宁远被围,它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均已中断。北京方面,“数日消息无闻”,焦虑不安,连熹宗也“寝食不遑”《明熹宗实录》,卷62。。迟至二十九日,初战告捷的战报才传到北京。原来,还在二十五日这天,刚刚击退后金的猛烈攻城,袁崇焕乘机选派景松和马有功两人,把他们从城上系下来,疾驰山海关,报告经略高第,他迅即派快马,以十万火急的速度,把这一好消息报告了朝廷。战斗尚在进行中,熹宗和朝廷诸臣既为初胜高兴,又有几分担忧。接着,有关宁远的战报陆续传来,直到二月十三日,宁远战况的全面报告一传到北京,朝野欢呼为“宁远之捷”,士庶空巷相庆……
宁远大捷,是明与后金抚顺首次交锋以来所取得的唯一的一次大胜仗,它打破了后金兵不可战胜的神话,举国上下大有扬眉吐气之感。·0+0¢暁_税-枉- _已_发-布_醉,歆-蟑.结~朝臣们以兴奋的心情高度评价此役获胜的深远意义。兵部尚书王永光不胜感慨地说:“辽左发难,各城望风奔溃,八年来贼始一挫,乃知中国有人矣!”《明熹宗实录》,卷63。
大学士顾秉谦讲得更深刻,他说:
奴贼自抚顺发难,于今九年。彼大入大利,小入小利。辽沈、广宁相继陷失,而我兵非望鹿奔北,则闻风先逃,曾不能以一矢相加……而宁远捷音至矣。是役也,遏十余万之强虏,振八九年之积颓,四夷共凛天威,九塞咸称庙算。《明熹宗实录》,卷63。
熹宗也视宁远胜利为一奇迹,说:“虏遭屡挫,打死头目,此七八年来所绝无,深足为封疆吐气。”《明熹宗实录》,卷63。他们一致认为,“恢边胜算,以宁远为第一功,而灭奴要会以叙宁远为第一务。!狐?恋~文*血? ,埂!歆¢蕞?哙?”《明熹宗实录》,卷65。因此,熹宗慷慨颁赏,凡参加宁远保卫战的全体将士都分别等级给予奖励。袁崇焕于二月初提升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仍驻宁远,专理军务。三月,加辽东巡抚;四月,又加升一职,为兵部右侍郎,赏银四十两、纻丝三表里。满桂与赵率教都升为右都督,赏银二十两。左辅实授都督佥事,赏银二十两;朱梅授都督佥事,祖大寿授副总兵,各赏银十五两。以下有关将领也都有所提升。另提解十几万两白银犒赏士兵。但从这次战役中获得最大好处的是朝廷枢辅大臣,他们既不出谋,又不打仗,却也得到升官发财。如元辅顾秉谦特加进光禄大夫太保,次辅丁绍轼、冯铨各加少保兼太子太保,改户部尚书,进武英殿大学士。太监魏忠贤也是“有功”之臣,说他“予发火器,大壮军威,功虽奏于封疆,谋实成于帷幄。”好像宁远的胜利全赖此阉人运筹决策!熹宗特给予加恩三等,荫其弟侄一人任锦衣卫都指挥。另外,给这些人的赏赐尤多,都赏银四十两或五十两不等,所赐衣物也超过宁远将领。不仅如此,连他们的子弟竟也得到封赏!曾为宁锦防线做出重要贡献的孙承宗也得到一份奖赏,但低于以上掌政的权贵《明熹宗实录》,卷65。。袁崇焕和他的将士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巨大胜利竟成了这伙权贵晋级的垫脚石!
有奖必有罚。在宁远被围期间,“(山海)关上不发一骑相救”《明熹宗实录》,卷63。;后金撤退时,又不发一兵追歼。作为经略的高第负有重要责任,但他把责任推到了辽东总兵杨麒的身上,参劾他“懦怯不前”,不救宁远,先被撤职,很快又加重处分,削籍为民。山海关主事陈祖苞则以“科索往来财物,怨声载道”等错误给予革职闲住的处分。高第受阉党保护,没有给处分。不过,他也不安其位,屡次“乞休”,被免职归乡《明熹宗实录》,卷64。。因为宁远打了胜仗,此次受处分的比往次要少得多。
明朝统治集团对宁远保卫战的胜利的确是兴高采烈,上自熹宗,下至群臣,纷纷发表见解,力图总结它的成功“经验”,以利恢复失地,其中也不乏某些真知灼见。一谈到胜利,群臣们必先归功于以玩乐为能事的熹宗,赞颂他“本之以忧勤,出之于镇定,悬有功之赏,严失事之诛,圣谕一颁,士气百倍,无何而宁远捷音至矣!”《明熹宗实录》,卷63。所谓“忧勤”、“镇定”之说,都是无事实的吹捧。所谓严赏罚,自明与后金交战以来,何时不严?如重臣杨镐、熊廷弼、王化贞等兵败被诛,其下将领因败因逃而被逮被杀的更不在少数。尽管用重赏罚的手段,仍免不了一再溃败,而宁远之战又岂能只靠严赏罚而取胜?因此,这种议论不过是信口谄媚之词。又有的说,此役全赖熹宗“精文武之选,从此委任专,事权一”。《明熹宗实录》,卷64。选择好人才,委以重任,的确是胜利的一个因素。如袁应泰、王化贞等人平庸无才,招致辽阳与广宁之惨败。孙承宗、熊廷弼等人是杰出人才,但他们都未尽发挥自己的能力,一个被排挤下台,一个被陷害致死。袁崇焕是个有胆有识的人才,他发挥了自己的才智,才有宁远之捷。群臣认为熹宗对袁崇焕“委任专,事权一”,道理讲得对,但与实际情况不符。高第令袁崇焕撤退关内,遭拒绝后,遂弃而不管。而朝廷方面,诸臣纸上谈兵,议论数日,也拿不出善策来,只得放弃不管,听任存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才使袁崇焕全权指挥,孤军奋战。因为没有上面廷臣的横加干扰,他的才能和战略思想得以发挥,终于取得了战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