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举来挑人,确实是稳固国家的好办法。”
“不过这事儿可不小,一动起来,方方面面都得考虑到,必须得好好计划计划。”
“玄龄这话在理。”
李君亦表示赞同。
“这差事,就交给你跟姚广孝了。”
“你们俩合计合计,弄个详细的章程出来,越快越好。”
“朕就是要让全天下的读书人,都看到希望,有个盼头!”
,!
“臣,遵旨!”
房玄龄深深一拜。
姚广孝也合十行礼:“贫僧定会尽心尽力。”
李君亦的声音再次传遍大殿:“文官有了科举这条路,武将们,朕也没忘。”
“朕准备,加开武举!”
“跟现在的武院配合起来,专门挑那些真正能带兵打仗的帅才!”
“武举要考的,分三样:力气、武艺、兵法。”
“谁要是拔尖,就能进军队当将军,或者直接给个武官的职位!”
这话刚一说完,武将那拨人里,裴元庆嗓门一下子就亮了,扯着嗓子喊:“妙啊!陛下,这招实在是太妙了!”
“您这一下,可算是给咱们这些练武的,指了条阳关大道啊!”
“以后大唐的武将想要往上走,可不愁没路子了!”
秦琼也跟着大声说:“陛下想得周全!”
“文官武将都有奔头,我大唐何愁没有人才?国运何愁不兴旺啊!”
李君亦听了,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下一件事,是关于青龙那些被打下来的七国旧地,怎么管。”
“吴用虽然已经带了些人过去,但人手肯定还是不够的。”
“朕打算,在七国各设一个总督,再各派两个钦差。”
“总督管地方,钦差负责监督。”
“他们办的所有事,直接跟朕汇报。”
徐达心思一动:“陛下,这么要紧的位子,您看让谁去合适?”
李君亦笑了笑:“总督嘛,肯定得是又有德行又有本事,能压得住场子的人。”
“钦差呢,就得脑子清楚,不怕得罪人。”
“朕心里有几个人选了,这事儿,咱们回头再说。”
武将队列中,花木兰听到这儿,按捺不住,出列说道:“陛下,末将有个想法,可能不太成熟,不知道该不该说。”
李君亦示意:“花爱卿,有话直说。”
花木兰表情认真起来:“陛下,科举选人是好事。”
“可要是只考死背下来的经书文章,恐怕挑出来的,未必是真能上手办事的。”
“末将有个大胆的请求,能不能在科举里加一门‘实务’考试?”
“直接把朝廷上遇到的麻烦事拿出来,让那些考生当场想办法,出主意。”
“这样选出来的人,才是真正能干活的!”
狄仁杰一听这话,当即拍手叫好:“花将军这话说得太对了!”
“耍嘴皮子谁不会啊?”
“真遇到事儿,能拍板解决问题的,可就少了!”
“考实务!这法子,绝了!”
李君亦精神一振:“花爱卿这话,算是说到朕的心坎里去了!”
“行!就这么定了!”
“科举,加考‘实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能说会写固然好,但国家最需要的,是能给朕实实在在解决麻烦的人!”
他立刻转向房玄龄和姚广孝:“这件事,立刻加到科举的章程里去,必须加上!”
两人躬身应诺:“臣等遵旨!”
和珅眼珠子骨碌一转,也赶紧出列:“陛下,科举取士,国之大幸啊!”
“倘若能在考试内容里,再加点经济、理财方面的学问,对充盈国库、改善民生,那可是大大的好事。”
“毕竟,国之根本在于百姓,百姓的根本在于衣食,而这衣食,可都离不开钱粮啊!”
李君亦斜睨了他一眼,嘴角那笑意,让人捉摸不透:
“和爱卿这话,也有几分道理。”
“不过朕倒是挺好奇,以和爱卿这生财的本事,要是亲自下场去考,能不能给朕捧个状元回来?”
和珅被这一句话噎得老脸发烫,有些尴尬地笑了笑,支吾道:
“陛下谬赞,臣……臣愧不敢当。”
心中却暗道:这位主儿,还真是滴水不漏,想顺杆爬都这么费劲!
众臣见状,不禁暗自发笑。李君亦挥了挥手,示意和珅起身,又道:“好了,科举之事就这样定了。朕期待着天下英才,都能通过这个平台,为我大唐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陛下圣明!”众臣齐声呼道。
李君亦又道:“除了科举之外,朕还打算实施一系列政策,比如减轻百姓赋税,鼓励农桑,整顿吏治,发展水利,兴办学堂等等。这些事情,都需要诸位爱卿通力合作,共同完成。”
徐达拱手道:“陛下放心!有臣等在,定让这些政策落到实处!”
李君亦满意地点点头:“朕相信诸位爱卿。好了,今日朝会就到此为止。诸位新官,即日上任,不得有误!”
“臣等遵旨!”众臣齐声应道。
李君亦缓步走出太极殿......
喜欢开局召唤李儒,权臣全麻了!。